戴景耀【纪念抗战胜利】海属地区抗战的地域特色(三)-连云港史志

戴景耀【纪念抗战胜利】海属地区抗战的地域特色(三)-连云港史志

戴景耀海属抗战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威力。
全面抗战一开始,中共就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在海属党组织重建之前,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向赣榆、东海县陆续派出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成员,成立县动委会,推动海属抗日救亡工作。海属地区的共产党员从报纸、广播中得知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及“团结抗战”的方针,他们也有意识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朱爱周)
这一时期,赣榆县是抗日统战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1938年初,在共产党员的影响下,国民党赣榆县长朱爱周重建赣榆县动委会,吸收了许多共产党员担任委员。共产党员刘寄萍向朱爱周提出加强抗日军队政治工作的建议。朱爱周十分赞赏,决定成立赣榆县军警政训处,任命刘寄萍为县政委员、政训处主任。中共赣榆特别支部建立后,积极进行城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使朱爱周领导的赣榆县政府和军队倾向进步,走上抗日的道路。然而,国民党顽固派却竭力阻挠禁止统战工作。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控告朱爱周搞“赤化”,派人到赣榆县监督、干扰朱爱周。1940年,朱爱周在韦家岭战斗中殉国后,新任国民党赣榆县长董毓佩破坏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赣榆的抗战形势恶化。随着中共党组织在海属地区的重建,尤其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各界爱国人士有了自己抗战的“家”,海属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开始由中国共产党公开直接领导。
在中共统战政策的感召下,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中,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各县抗日民主政府都成立了县参议会,参议长均由民主人士担任。灌云县参议长吴月波以后还担任了淮海区参议长。民主人士广泛参与抗日政权,促进了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敌的纽带。国民党灌云县顽县长谢廷升、东海县顽县长庞寿峰及其后任县长董建华、赣榆县顽县长兼保安旅长董毓珮等人及政权,先后受到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打击。打击顽伪势力,争取了更多的中间人士加入到了中共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中来。
海属抗战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大抗日中坚力量相互配合、团结作战的范例。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八路军曾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太原会战、在日本占领区内发动游击战,设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敌后根据地战场的主力。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并规定在苏北、皖南地区担任游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后蒋中正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3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继续在华中活动。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中央书记处致电朱(德)、彭(德怀)称,今后八路军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华中。中共中央指出:“八路军一部要迅速南下,向华中进军,坚决控制全苏北,新四军也应即向江北发展,共同完成发展华中,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海属地区正处于华北与华中的结合部,控制海属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打通华北抗日根据地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决定敌后抗战成败的关键。

(1940年8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5纵队协助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八路军115师东进鲁南,开辟滨海抗日根据地,1940年黄克诚率第5纵队南下支援新四军,开辟淮海区抗日根据地。活动于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武装,有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八路军山东纵队2旅,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另外,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均长期在滨海抗日根据地驻扎,成为指挥山东抗战的中枢,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朱瑞、谷牧、陈士榘、肖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战斗在这里。在淮海区抗日根据地,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山东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3师,黄克诚任师长,张爱萍任副师长,彭雄任参谋长,田守尧任8旅旅长。新四军3师三打郑潭口战役、高沟杨口战斗、陈家港战斗等,在苏北抗战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在一个地区的抗日武装中,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大抗日中坚力量相互配合、团结作战,在抗战时期,是比较少见的。
敌工工作在海属抗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敌工工作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明确指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敌工干部经常深入敌后,单独执行任务,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他们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个个都是刚强铁汉,虎胆英雄。
长期战斗在赣榆的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六团高度重视敌工工作,早在1941年3月就建立敌工股,后教导二旅政委符竹庭抽调干部组成“大股伪军工作团”,广泛开展对日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为加强敌军工作,中共赣榆县委也成立敌工部,杨斯德调任六团敌工股长,翌年5月,兼任赣榆县委敌工部长。杨斯德与敌工干部肖凤山、刘春元、宋湘林(后先后任赣榆县委敌工部长)、王谦等在门河柳沟村举办敌工人员训练班,敌工人员受训后,奉命潜入敌占区和边沿区,逐步建立敌工站、小站、小组和联络点,形成敌军工作网络。赣榆敌军工作的组织和活动便逐步走向正规化。六团敌工股和赣榆县委敌工部军地合署,统一领导和指挥赣榆的对敌军工作。在拔除朱堵据点、解放赣榆城等战斗中,敌工工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赣榆战役油画)
特别是解放赣榆城,我敌工人员利用内线关系伪副官刘连城智赚城门,我军没费一枪一弹就顺利地攻入高墙深垒、戒备森严的县城,减少了伤亡和消耗。另外,内线关系伪141团团长黄胜春,信守诺言,保持中立,率全团没放一枪,并在关键时刻敦促伪旅长李亚藩弃械投降,我军仅用不到20小时的时间,几乎兵不血刃地全歼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71旅和伪保安队、盐警队共2000余人,解放了被日伪军盘踞达五年之久的赣榆县城。
敌工队员深入虎穴,战斗在敌人心脏,为我军获取了大量的情报,他们随时随地有生命危险,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淮海区党委决定派一批同志打入盘踞在新浦、海州的敌伪内部,分化瓦解敌人。经研究决定派敌工人员徐竞打入敌人内部。徐竞灵活聪明,有着比较丰富的斗争经验,对当时敌占区新浦、海州一带的伪军情况比较熟。党组织为了严格保密,派遣徐竞时,采取突然调离、秘密派遣的方法进行的。通过关系,徐竞到了当时驻在新浦的伪军部队里。他在伪兵中以认老乡等方法接近伪兵,向他们讲解解放区的情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吸引了一部分伪军,慢慢地,不少伪兵都被他团结到自己的身边。1943年,正当徐竞对伪军策反顺利进行的时候,由于汉奸的告密,他被日本宪兵抓捕。在日本宪兵队的严刑拷打面前,他英勇无畏,坚贞不屈,只字不吐党的机密。残暴的日本宪兵见徐竞软硬不吃,便将他推入狼狗群,牺牲时只有32岁。正是像徐竞这样无数敌工人员深入虎穴、英勇无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