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耀【经验】天蓝水碧看吉安-人民长江报

戴景耀【经验】天蓝水碧看吉安-人民长江报

戴景耀阳春三月,风光正好。居住在吉安城区古后河边的周大爷,与老友一起吹拉弹唱,三五成群的人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河对岸不时传来响亮的“啪啪”之声,原来是几位老大爷正饶有兴致地打着陀螺,好一派舒适、休闲的都市风光。
然而,一段时间以前,吉安的水环境并不乐观:吉安的金腰带——后河俨然成了“龙须沟”,吉安三中附近的水因污染而常年散发臭味,文石河吉安城北段常有死鱼漂浮水面……水环境问题,让曾以水为傲的吉安人苦不堪言。
当身处污染遍布、臭气熏天的水域之滨,最基本的饮水安全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憧憬着让生活回归自然。
治理后的吉安市古后河美景
巧破生态难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吉安市以“河长制”为抓手,以“清河行动”为主要举措,朝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不断迈进,巧破水生态文明建设难题。
从2015年12月开始,吉安启动“河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共落实河长1983名,各种机制体制迅速从建立到健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美丽吉安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6年8月,吉安紧锣密鼓开展了“清河行动”,整个过程包括非法占用水域岸线专项整治、河道非法采砂专线整治、非法排污口专项整治、水库水质专项整治等11个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大力整治非法采砂、关停江河沿线重污染企业、在水库全部实行人放天养、大力实施截污工程等有力举措,减少生产、生活污水对江河湖泊的直接排放,在首先确保水安全、修复水生态的基础上,对全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最新监测显示,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攻坚城市治污
治水先截污,这是修复水生态的攻坚战。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是重中之重。省政府重点支持的77个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已开工49个,完成投资14186.86万元,建成总长度96公里;泰和、新干等8县完成了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中心城区螺子山污水处理厂启动了二期扩建。
这新建的城市污水管网到底承载了什么重要作用呢?吉安市城建局文志斌副局长道出了其中秘密。
“建好后,新修的截污箱涵就埋在这彩砖铺成的人行道下面,沿线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都要经过这箱涵被送至污水处理厂,待处理过后再重新排入赣江。”而且根据南方降雨较多的特点,吉安市主动提高了截污箱涵标准,向“一次攻坚、永续利用”的目标迈进,仅截流倍数就由原来的2.0,提高到现在的15,足够截留沿线雨污水。
吉安中心城区4条轻度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也全面展开,已完成投资70余万。其中后河公园三中段黑臭水体,已完全整治到位,该段水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吉安市水利局彭金平局长介绍,未来五年内,吉安还将通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补充抵押贷款,即PSL项目,筹资300亿元,对吉安市中心城区、13个县(市、区)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聚力源头保护
牵牛要牵牛鼻子,治水要治水源头。面对全市1200多座水库,水污染严重的现状,从2013年开始,吉安市强力推进水库水质治理,并写入每年的市委1号文件中。最新数据显示,全市47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达标率达95.7%;1213座小型水库水质达标率为73%;全市31座饮用水源区水库全部达标,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
“全市禁养区内关停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237家,减少生猪养殖量18.9万头;年出栏500以上规模养殖场固体粪便和污水收集贮存设施建设率达80%以上,建成大中型沼气池工程110处,总池容达12.103万立方米,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吉安市农业局张庆生科长介绍。
一系列溯本清源之举,有力地减少了人为对水体生态的破坏,较好地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各水系水质得到明显改观。以文石水吉安城区段为例,原来水质是劣V类,经过治理,今年7月份提至V类,现在部分指标已经达到IV类。
此外,吉安市还狠抓乡村污染整治。峡江县金坪民族乡新民村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模式的“生态疗法”。
人与江河,本为一体。以“河长制”为抓手,以“清河行动”为举措,以水环境治理为目的,吉安市成功擦亮生态之基、“生态之眼”;大自然也得以腾出更多“精力”回馈吉安群众。更重要的是,清洁之水源源不断滋润着我们的“母亲河”、“母亲湖”,吉安将成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的新模式。(本报特约通讯员 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