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耀【美文悦读】滑州风韵-滑州纵横

戴景耀【美文悦读】滑州风韵-滑州纵横

戴景耀
滑州风韵(散文诗组章)
文/李志胜
走近你
长垣,滑县,互为近邻。从小生活于长垣黄河滩区的我,还是在读书“读”出闭塞乡村之后,方才知道了你——滑州,古之滑台城,隋置,治白马。明洪武三年,废白马入滑州,七年改州为县,即时下之滑县。
早年腹空。蜗居安阳,迁徙濮阳,每每提及你,总渴望那一缕道口烧鸡的肉香,由远而近、而近,一朝入鼻、入口、入胃,营养肌肤和梦想。
于是,劳力,劳心。志存高远。
且走且珍惜的路上,华发渐生,蓦然回首,却发现原先的期冀,虽说像沃野的一株株麦穗,饱满、朴实,但缺了些向上的锋芒与后劲;年轻时的满足,虽然如青春期的骨骼,健壮、有力,可少了点茁长的底蕴和“化肥”。
多年后再次走近你,物质的营养已难抵精神的渴求。直到目睹了你的荣光、风采,直到体味了你的文化、历史,直到领略了你的民风、民俗,我才真正看清你
——滑州,不仅仅是中国烧鸡名城、中国小麦第一县,你还是闻名遐迩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你还是北中原一颗璀璨的文明、富强、平安之珠。
走近你,滑州。
明福寺塔,空灵有缘;千翠湖畔,流连忘返;古城墙上,扶栏远眺;博物馆里,睹物思源……
走近你,滑州。
轻轻地走近你。走进你的广场、社区、街道,走进你的笑语、欢歌、诗篇。你的美丽,有大运河的水声、百万亩良田的风声、欧阳书院的读书声,不息浇灌;你的发展,有一脉尧天舜日、一脉汉韵唐风、一脉和谐自然,相承、相传。
滑州,多年后再次走近你
——伴随秋的收获、十九大的东风,偕着爱的顿悟、散文诗人的灵感,我发现早年与我近邻的滑州,时下仍与我邻近的滑州,
你还“屈居”于一个县的版图里,是不是有点太屈才了?
水 声
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第七届年会在滑县召开。报到之后,循着脑海里萦绕的一流水声,漫步于道口镇解放路、卫河路,兴然寻“根”。
水声的根,不在水面,在心中。
从大运河潺湲,到大功河潋滟,再至千翠湖蓄水、踏游,垂钓、甩竿,着力打造“三带、四渠、五湖、六河”水面景观的滑县,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林水相映、水绿交融的“心中”目标迈进。
滑县作家刘继干先生有句:“秋意缠绵枫叶载,湖光潋滟画船临。泊来一曲昭君怨,骚客依依入梦林。”其笔下的千翠湖水声,音乐袅袅。待过石桥,转木栈,上亭阁,实地寻访,夕阳西下的千翠湖水声,温柔、舒曼极了。
我们拍照、留影。我们踱步、颔首。原本像野马桀骜不驯的水声,原来也可以被智慧的人们,驯得似猫儿一样,温顺、听话,“润物细无声”……
晚上,庆祝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第七届年会的“滑台有诗”朗诵音乐会,更是水声潺潺、水韵激越、水平洞天。那茶艺诗咏、器乐联奏,乃爱的雅集、美之汇聚;那歌伴舞起、戏剧串烧,是大韵滑州、饕餮夜宴。
及至翌日,游览道口古城墙、大运河文化遗址,意念中的水声与现实的水声交织于一处,为我独拥,默不示人。可是,“一面街”上有水,古码头旁有水,民俗纪念馆里有水,滑台碑林中有水。有水即有财,有水即有菜。为古老文明所濡染的水声,曲水流香,时疾时缓,如管如弦。
在通往大王庙的顺河路北街,我穿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光影,驻足于一家置有“道口大曲”门匾的店铺前。没想到“迷吾心机”的水声,侧入此处,竟化为了两联文字:
“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三盏海底眠”。如卫兵,分列大门两旁。
——水声变酒香。
滑州水真,我也醉了。
读书声
滑师,曾是一盏灯。
在早年的学习、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那来自滑师的声音,或委婉、或低柔,用知识的亮光汇成星火,照耀我的心空。
他们或是长辈,或是同事,或是学校的教师,或是机关、企事业的公务人员。滑师毕业,是他们的胸牌、标签、符号;滑师求学,是莘莘学子的向往、目标、“助力器”。
滑师,也成为我心中的一盏明灯。只是虔诚登门拜访,有些稍迟。丁酉年秋天,搭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第七届年会在滑县召开”之快车,我才有幸第一次踏进滑师的校园。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韶光不再,欲语泪流。
循着静谧的林荫小径,找寻寒窗生活的足迹;仰望旧貌换新颜的教学楼,倾听依稀的读书声;驻足于院内的滑台碑林,遥想“黄河东注杏园秋”;流连于门口的宣传栏前,感慨“往事叶落诸愿休”……
与滑师“一溪相流”的,是一代大家欧阳修在滑州开办的“欧阳书院”:
“文湖荡漾于其前,伴水渊沥于其后;奎峰耸峙于其左,浮屠屹立于之右。”诗风词韵雷贯耳,不解之缘由此生。
及至坐在滑县广播电视中心的演播大厅里,欣赏其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单位举办的“庆祝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第七届年会‘滑台有诗’朗诵音乐会”,那由诗歌、音乐、舞蹈、戏剧、茶艺、太极表演等串接起来的“珍珠项链”,美轮美奂,叹为天籁。
读书声相牵,从远古,从追忆;读书声相伴,由心田,由举止;读书声相和,在宦海,在民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身处相异,身处相依。愿借滑州城内的一口烧鸡香、一盅大曲酒、一次古镇游,临风凭栏,再酿一道“滑台悦读”的甘美原浆!
古粮道
驳船仍在,脚夫人影隐约。青石铺就的古粮道,拘谨、逼仄,无处不散溢着粮食的物理属性。
岸上的浅圆形粮仓,仿佛一个个膀大腰圆的壮士,立于那民国的月光下,接受来自卫河“嘉宾”的朝奉。可惜,其中大多数未能存世,仅余两座“长寿者”,站在游人如鲫的另类繁华中,叙说今生,佐证历史。
过河堤,穿涵洞,下石阶。一条完整的装卸、运送粮食的“路线图”,被岁月的凛冽北风画出来了——
小麦、玉米、大豆、谷子,上行;白鲢、红鲤、浮萍、流水,下行。一袋袋粮食,一溜溜的笑声;一船船日月,一缕缕的炊香。
南来北往、东去西走的风,随行就市,把波浪般起伏的粮食行情,无数次地吹拂;安安静静、清清澈澈的卫河水呀,见多识广,隐忍不发,怀智不露。
你看那台阶、那墙基、那涵洞,多少年来甘守落寞,不置一词;你瞧那麻袋、那腰板、那汗珠,年复一年秉持诚信,心地坦然。
当年的道口,漕运为主,交通便利;当年的粮仓,备战备荒,拱卫京师;当年的粮道,行制独特,安全第一。
伫立于滑州道口粮仓的大门通道旁,细细体味古粮道遗迹的蕴藉和启迪。那坐北朝南、青砖白灰垒砌的仓体,恍若昨日建;那保存完好、仅容一人通过的运粮通道,
依稀脚步喧……
大王庙看戏
不懂戏,但我懂戏台下听戏的人。他们拎个小马扎,骑辆电动车,左呼右唤,结伴而来。那由卫河水上空吹来的风,便是他们心中的惬意,在云集,在涌动。
不识大王,可我识粮仓。道口镇北辛店村的粮食仓库院内,那硕果仅存的两幢民国末期的浅圆仓,已不再盛放粮食,却缘于大王庙的烟火,依稀有粮食的芬芳在袅娜。
游览粮仓毗邻的大王庙,适逢滑县大弦戏剧团在演出。台上一派旧时光,台下朗朗新世界。笑声、戏谑声,锣鼓紧密激越的敲打,拥趸惟妙惟肖的模仿,在我这外行人眼里,全是戏了!
作为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弦戏,在滑县、濮阳一带极富盛名。我曾在濮阳乡间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而今于滑县大王庙前“巧遇”,别有一份亲切感挂心头。
戏台上演的是传统剧目《下南唐》——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南唐,中余洪空城计被围。御妹赵美容遣子高琼前往救援,途经双锁山时,高被刘金定胁迫上山结为夫妻。后病危中的高琼焚香求救于刘金定,刘别母下山,力杀四门,进得城去,治好高琼的病,又合力打败了余洪。
滑县大王庙里供奉的谢、黄、张、李、朱五位大王,乃我国历史上与治水有关的五位先贤,即:南宋谢绪,明代黄守才、张居正,战国李冰,清代朱之锡。明万历十八年,道口镇盐业、绸缎业等的八大商家,集资修建了大王庙,将这几位治水先贤“请”到卫河边,寄托着400多年前古镇商户祈求卫河安澜、水运通畅的美好愿望,由此定格……
飒飒秋风中,浑圆唱腔有板有眼,传统戏剧播古颂今。古粮仓、古粮道,大王庙、大弦戏,眼前的旖旎无不与大运河水文化有关。千百年来,大运河作为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汇聚的岂止是一脉单纯的水呢?其中,还有人文、地理、事件、宗教、礼仪等等。
太平立市,人和聚市,年丰兴市。随手掐一棵堤坡上不败的节节草,我的心底仿佛有一条吉祥的河,一流明净的水,在潺湲、奔腾。
作者简介
李志胜,河南长垣县人,笔名翔帆、雨蝶。诗歌作品见诸于《星星》《绿风》《诗神》《青春诗歌》《黄河诗报》《河南诗人》《朔方》《莽原》《奔流》《青海湖》《骏马》《阳关》《东渡》《》等国内数百家报刊。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濮阳分会副会长、濮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雨蝶和雪鸽子》《音乐中的瓜》等。

HuaZhouZongHeng
“滑州纵横”微信公众平台来稿邮箱:
HuaZhouZongH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