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耀【美人如画】校园皇后——陆小曼-哈商大舍务

戴景耀【美人如画】校园皇后——陆小曼-哈商大舍务

戴景耀
陆姓是江南大姓,在常州,陆姓是常见姓。早在三国时,东吴孙氏政权能在江东立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得了吴中“顾陆张朱”四大家族的支持。其中吴中人、庐江太守陆康、陆逊父子祖孙三世拥戴东吴政权历八十年,盛而不衰,陆逊被封为华亭侯。
11
父亲陆子福,字厚生,改名为陆定。陆定,又字静安,号建三,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二十余年,是国民党员,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
7
母亲吴曼华,小名梅寿,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长女,多才多艺,更擅长一手工笔画,陆小曼嗜画,受其母亲影响至深。“小曼”两字也来源于母亲。
陆小曼出身富贵,有才有貌,幼年是在保姆和家人的呵护中无忧无虑地度过的。父母为她提供了锦衣玉食的精致生活,也给了她温婉的性格。加上名门出身,她的确算是名副其实的温室里的富贵花了。虽然她像个公主,但却无人生理想,甚至一生没有独立过,这也是家庭给予她的悲哀。

就读于名校,这是培养名媛淑女的首要条件。陆小曼的母亲是个聪明至极的女人,除了外在的培养,她还亲自教授陆小曼丹青笔墨,古文诗书。陆小曼从九岁到十四岁一直在北京女中读书。直到十五岁,陆小曼被父母不惜重金送进了圣心学堂。陆小曼生性聪慧,又肯勤奋学习,除了绘画还会朗诵,会演戏,能写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另外,陆小曼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优美的旋律常在她修长的指下流淌。小曼也爱极了舞蹈,她一进入舞池,仿佛是插上了翅膀的蝴蝶在翩然起舞。 陆定夫妇又专门请来了英国的家庭女教师,教授陆小曼英语。如此一来,她在十六七岁已能通英、法两国语言。

当时北洋政府的外交部长顾维钧要求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法文、英文,又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参加接待外国使节工作,陆小曼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不二人选。那一年,她才十七岁!外交部的工作中,小曼不仅要陪同使节检阅仪仗队,还要陪同外宾观看国粹的文艺表演。在几次外事活动中,更是展现了她个性中的反抗和对国人尊严的维护。当时,“南唐北陆”的艳誉叫得极响。“南唐”是上海的大家闺秀唐瑛,“北陆”便是北京的陆小曼。
经历过世事磨炼的陆定很明确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该有的品质,他们要的是,能担当,有学识,有能力,有潜力,凭借自己的本事可以有辉煌前途的人,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护花使者。在经历千挑万选后,经过唐在礼夫妇引荐的才子走进了他们的视线。

王赓生于1895年,比陆小曼大八岁。少年得志的王赓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兼之文武全才、仪表堂堂,在当时北京的社交圈子中很是惹眼,被誉为“民国第一帅哥”。这位学有所成、意气风发、文武全才的年轻人,认识了陆小曼。于是,十九岁的陆小曼便奉父母之命与王赓谈婚论嫁了。从订婚到结婚,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属名副其实的“闪婚”。
过惯了万人瞩目的社交生活的陆小曼,突然间结束了繁闹的生活,走进了现实的婚姻,对她来说,那过往的欢乐就是让她甘心当俘虏的诱惑。社交生活已经成为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这一切,便活不下去了。她是耐不住寂寞的。进入婚姻围城的陆小曼,没有了万千宠爱的舞台,便像被折了翅膀的小鸟,她渴望冲出围城,重新获得自由。她喜欢众人羡慕的眼光,她喜欢被簇拥,时刻被人陪伴左右,她喜欢待在热闹中不出来。她自然是不肯为婚姻而牺牲自己曾经的生活的,她想挣脱这婚姻的牢笼,于是,她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交际应酬上。
陆小曼是个高情商的女人,她渴望她的丈夫对她千依百顺,万般宠爱;她希望丈夫可以带她游山玩水,赏花观景;她希望丈夫可以和她一起听戏绘画,探讨人生。但王赓对陆小曼更像是兄长对小妹的爱,呵护有加,却不懂得如何风花雪月的浪漫。两个人因为性格的差异,导致矛盾的升级,日积月累,陆小曼的心距离他越来越疏远。陆小曼就是在婚后一如死水般的生活中,认识了多情诗人徐志摩。两个人初识,是缘于1924年出演《春香闹学》,磊庵在《徐志摩和陆小曼艳史》中这样提到:“志摩见到小曼几面,老早就拜倒石榴裙下,某一次义务演剧,内有《春香闹学》一阕,志摩演老学究,小曼饰丫环,曲终人散,彼此竟种下情苗。”徐志摩当时正处于感情最低靡的时期,他为了追求林徽因,抛弃了发妻张幼仪,但林徽因终是不辞而别,后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双宿双飞。苦闷的徐志摩见到了美丽的陆小曼,如人间仙子般惊艳地掠夺了他的眼球。
在徐志摩的眼中,陆小曼是一个最美、最纯洁、最可爱的灵魂,她是那样美丽,柔情万种,善解人意,不慕荣华富贵,陆小曼就是他的女神,陆小曼才是最适合他的伴侣。茫茫人海中,他们就这样不期而遇了。在陆小曼看来他是最懂自己的那个人,他们生就是同一种人。陆小曼在徐志摩的呵护中,生活再不是往昔不带任何色彩的了。她重新获得了快乐,甚至是往昔从未经历过的爱情。
一个孤寂的灵魂有了寄托。但这种爱慕,也折磨着陆小曼的心。陆小曼的人生在遇到了徐志摩后逐渐发生了改变。本以为是一潭死水的生活泛起了微澜。徐志摩每个星期都会约陆小曼去游山玩水,踏青赏花,古楼听戏,吟诗作画。徐志摩的“新月社”刚刚成立。这里布置得相当雅致,琴棋书画,躺椅沙发。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石虎胡同这个沙龙聚会中抚琴吟诗,下棋作画,对酒当歌,中秋赏月,畅谈着人生的自由和远大的理想。陆小曼也加入了这个“新月社”。 徐志摩平时就住在石虎胡同的“新月社”。笙箫散尽后,空余寂寞。徐志摩一个人在北平住着,生活不免马虎。陆小曼总会在丝竹散尽后,骗过看门的聋哑的大爷,带着许多好吃的来看徐志摩。两个人就着炉火温一壶酒对酌,灯下清谈,没有闲人的打扰,没有浊世的喧嚣,这个世界,美得仿佛只剩下他们的存在。很快,他们的恋情在北平和上海的文化圈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舆论哗然,什么难听的话都有。在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人地位很低的时代。因此,在这场风波中备受谴责的人是陆小曼。无论什么原因,一个有夫之妇对其他男子心仪,这是有违妇德的事。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名人雅士,追之不得,便借此机会把心中酸溜溜的滋味宣泄出来,对陆小曼口诛笔伐。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海公园举行婚礼,这年陆小曼24岁,徐志摩31岁。虽然在传统道德上,徐、陆二人的婚外情本应受到舆论的谴责,但在当时的反封建背景下,两人的结合又被一些新派青年当做反抗封建家庭的模范。婚后,他们迁居上海。陆小曼为了顺利离婚,她毅然去做了流产手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所限,手术导致了陆小曼今后再也无法生育。
浪漫过后,陆小曼性格中奢侈挥霍的一面也渐渐暴露出来。她一贯养尊处优,好讲排场,还非常贪玩,不但家中雇了许多佣人,还要到戏院捧戏子,逛赌场,沉迷于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夜生活中,在上海的社交圈中也很快出名。更不堪的是,陆小曼还染上了大烟瘾,徐志摩虽然痛心,但却无力约束自己的妻子。为了应付陆小曼的开销,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3所大学兼职授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如此依然不能满足陆小曼的无度挥霍,以至债台高筑。陆小曼愈加挥霍,徐志摩只好愈加勤俭。作为堂堂大学教授,徐志摩时常穷到穿着破旧的西装外出授课,而陆小曼却只知索取,不知体恤,脾气也愈加蛮横起来。
据徐志摩的好友郁达夫回忆说:“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随着眼镜碎掉的还有徐志摩的心,那次争吵后徐志摩负气离家,几天后,也就是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省钱,搭乘一架免费但安全性较差的邮政货运飞机去北京,结果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当噩耗传回家中,陆小曼这才如梦初醒。她遣散了家中的佣人,从此不再外出交际,并终身素服。由于徐志摩的很多朋友认为他的死和陆小曼的挥霍蛮横有关,之后都不愿再与陆小曼往来。
处理完徐志摩的后事,陆小曼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整理徐志摩的著作上,先后编辑出版了《眉轩琐语》、《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志摩全集》等书。
徐志摩去世后,失去依靠的陆小曼曾与有妇之夫翁瑞午长期同居,翁去世后陆小曼开始独居。
解放后,陆小曼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总算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因病在上海去世,一代名媛孤独地走完了她63年的人生。
她临终前唯一的遗愿就是想死后与丈夫徐志摩合葬,但却没有人愿意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由于她一生没有子女,她的骨灰因无人认领而被丢弃,若干年后,侄子才为她立了一座空冢作为纪念。
Finding my secret garden
“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胡适
“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徐志摩
“陆小曼是一位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郁达夫
编辑:梁霄 罗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