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耀【老年骨科流行病学】中国华北和华东地区2010至2011年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流行病学对比分析-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戴景耀【老年骨科流行病学】中国华北和华东地区2010至2011年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流行病学对比分析-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戴景耀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老年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39家医院诊治的老年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华北地区18家医院资料定义为A组,华东地区21家医院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和骨折分型等。
结果 共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 413例,其中男性2 116例(39.09%),女性3 297例(60.91%),男女比为1∶1.56。所有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9岁(65~103岁),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5.46%(1 378/5 413);左侧(2 791例,51.56%)多于右侧(2 622例,48.44%)。A组3 324例,其中男性1 431例,女性1 893例,男女比为1∶1.32;B组2 089例,其中男性685例,女性1 404例,男女比为1∶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6.712,P<0.001)。A组和B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78岁和8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282,P<0.001)。A组75~7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5.42%(845/3 324);B组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6.28%(549/2 089)。A组骨折高发类型为Ⅰ型,占28.34%(942/3 324);B组骨折高发类型为Ⅱ型,占29.15%(609/2 089)。两组比较,V型骨折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骨折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女性多见,华北和华东地区高发骨折类型分别为Ⅰ型和Ⅱ型。与华北地区相比,华东地区患者年龄高,女性构成比高,Ⅰ型和Ⅲ型骨折构成比低,Ⅱ型和Ⅳ骨折构成比高。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上髋部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约占髋部骨折的一半,好发于老年人群[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及人类寿命的延长,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呈升高趋势[2-3]。髋部骨折病残率和致死率高,对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对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目前,髋部骨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的问题之一,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成为骨科学和流行病学面临的重要课题[4-8]。目前,关于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多地区多中心的流行病学对比研究极少。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39家医院收治的所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个地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防与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18家医院和华东地区山东省、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和上海共21家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所有骨折患者资料。
将华北地区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华东地区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和骨折AO分型等指标。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6个年龄段:65~69岁、70~74岁、75~79岁、81~85岁、80~84岁、85~89岁、≥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Evans分类进行分型:Ⅰ型为顺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无移位,骨折稳定;Ⅱ型为小转子骨折,骨折轻度移位,骨折稳定;Ⅲ型为小转子粉碎性骨折,后内侧不稳定;Ⅳ型为Ⅲ型骨折基础上合并大转子骨折,骨折不稳定;Ⅴ型为逆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方斜向内上方走行到达小转子上方,骨折不稳定。Ⅰ型和Ⅱ型为稳定型骨折,其他类型为不稳定型骨折。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影像学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
排除标准:(1)陈旧性骨折;(2)二次骨折;(3)病理性骨折及假体周围骨折等。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调查人员为本院8名骨科住院医师,调查前进行X线阅片及分型培训。2名骨科主任医师和1名放射科主任医师担任质量监督员,并定期抽样审查。若发现初次调查对骨折误判超过1%或骨折分型错误超过3%,则进行重新分型。意见不一致时保留至团队讨论,得出最终诊断结果。
四、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IBM,美国)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为正态分布,年龄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形式表示,两组患者年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侧别分布及骨折分型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c2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
结果
一、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构成比较
共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 413例,其中男性2 116例(39.09%),女性3 297例(60.91%),男女比为1∶1.56。所有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9岁(65~103岁),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5.46%(1 378/5 413);男性75~7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4.53%(519/2 116);女性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6.75%(882/3 297)。左侧2 791例(51.56%),右侧2 622例(48.44%)。A组3 324例,其中男性1 431例,女性1 893例,男女比为1∶1.32;B组2 089例,其中男性685例,女性1 404例,男女比为1∶2.05。两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6.712,P<0.001)。A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8岁(65~99岁),B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81岁(65~103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282,P<0.001)。A组75~7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25.42%,845/3 324),其中男性75~7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5.37%(363/1 431);女性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5.78%(488/1 893)。B组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26.28%,549/2 089),其中男性75~7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2.77%(156/685);女性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28.06%(394/1 404)。两组比较,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构成关系见表1和表2。

二、两组患者侧别、骨折分型构成比较
所有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分类进行分型,稳定型骨折2 579例(47.64%,2 579/5 413),不稳定型骨折2 834例(52.36%,2 834/5 413)。A组左侧1 713例(51.53%),右侧1 611例(48.47%);B组左侧1 078例(51.60%),右侧1 011例(4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2,P=0.960)。A组骨折高发类型为Ⅰ型,占28.34%(942/3 324),男性骨折高发类型为Ⅲ型(27.25%,390/1 431),女性骨折高发类型为Ⅰ型(29.21%,553/1 893);B组骨折高发类型为Ⅱ型,占29.15%(609/2 089),男性和女性骨折高发类型均为Ⅱ型,分别占25.11%(172/685)和31.13%(437/1 404)。两组比较,Ⅴ型骨折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骨折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A组和B组稳定型骨折分别为1 583例和996例,不稳定型骨折分别为1 741例和1 09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2,P=0.969)。
讨论
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口不断增加,1990年65岁以上人口为3.23亿,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长5倍,达到15.55亿。1990年全球髋部骨折数量约为170万,预计到2050年增长至626万,其中转子间骨折约占50%,并且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更加困难[3,9]。股骨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区域的骨折,为老年人常见髋部骨折之一,多由低能量损伤所致[10]。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为16.6/100 000~43.2/100 000,占髋部骨折的31~51%,占全身骨折的1.4~4%[1,11-12]。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对髋部骨折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国内鲜有针对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多地区多中心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本文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华北和华东地区39家医院收治的所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个地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外文献[11,13-16]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女性是男性的1.23~2.3倍,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男女比为1∶1.56,华北地区女性患者为男性的1.32倍,低于华东地区(2.05倍)。Lizaur-Utrilla等[11]报道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7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男性和女性均为70~79岁构成比最高。Hedlund等[14]报道2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男性70~7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女性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王烨明等[5]发现5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70~7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本研究中,两个地区所有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80~84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男性75~79岁构成比最高,女性80~84岁构成比最高;华北地区75~79岁构成比最高,华东地区80~84岁构成比最高,两个地区男性均为75~79岁构成比最高,女性均为80~84岁构成比最高;华东地区患者年龄中位数大于华北地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大于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有关。
骨折的流行病学具有波动性,与当地的公共卫生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骨折流行病学特征有其各自特点。Horii等[17]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左侧占52.2%,本流行病学调查亦显示了左侧多于右侧的现象,所有患者左侧占51.56%,华北和华东地区左侧分别占51.53%和51.60%。骨折分型的判定可指导治疗并提示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Evans分型根据骨折线方向,是否累及大小转子和复位后是否稳定,将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5型,其中Ⅰ型和Ⅱ型为稳定型骨折,Ⅲ型、Ⅳ型和Ⅴ型属于不稳定型骨折。Wall?e等[15]报道不稳定型骨折占56%,张飞等[18]通过对单中心3 201例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研究发现此类骨折以不稳定型多见。本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骨折占52.36%,与其他文献的描述一致。V型(逆转子间骨折)极其不稳定,骨折远端常向内侧移位,复位不良易致内固定在股骨头中切割,骨折不稳定是内固定失效的因素之一,应引起骨科临床医师的重视。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女性多见,左侧多于右侧,华北和华东地区高发骨折类型分别为Ⅰ型和Ⅱ型。与华北地区相比,华东地区患者年龄高,女性构成比高,Ⅰ型和Ⅲ型骨折构成比低,Ⅱ型和Ⅳ型骨折构成比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