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邮箱后缀【视频】白宫眼里的王思聪-拙见

【视频】白宫眼里的王思聪-拙见


上周六,拙见和1200bookshop联合举办“从弄堂到白宫”主题活动。白宫学者黄征宇与拙见出品人田延友从个人成长经历出发,围绕中美文化差异、留学问题、科技发展等问题展开对谈。
在对谈开始前,黄征宇和观众分享了两个观点。第一个就是flow,直译为流动、流水,其实也有全神贯注之意。他提醒大家,真正想做成一件事,就要注意力完全投入。
其次就是白宫所有幕僚给总统建议是不超过三个点。我们获取知识很容易新汶吧,但如何将其变成习惯才是更重要的。科学家发现,听一个演讲一个月之后记得只有10%,如果记下来的话可能记得会有50%。我们需要30天养成新的习惯。如果有觉得好的点要写下来,并思考如何在今后三十天内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美国教育真的比中国好吗?
田延友:从弄堂到白宫,您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大家?
黄征宇:我觉得中国发展很快,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趋势是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国际化的阶段,中国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完全可以打造自己,成为国际化的领袖,这是中国新一代很好的机会。
▲ 白宫学者黄征宇
▲ 拙见出品人田延友
田延友:现在很多人都会出国留学,您可以告诉我们白宫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吗井研天气预报?
黄征宇:美国还是很开放的一个国家。但是我见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去到美国一头就扎进华人圈,两年四年之后可能英文没有好太多,普通话反而标准了。所以我觉得现在不是讨论留学好不好,更重要的是怎么在留学时利用国外这些最好的资源。
▲ 黄征宇:这些是90%中国留学生不会利用的资源
田延友:您怎么看待前段时间大家都很关注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失踪案?
黄征宇:每年有40多万学生去美国,现在案件的比例不算高。我是十岁那年去美国的,父亲是第一代留学生,白天读书,晚上在旅馆做管理。有天晚上妈妈煮了一碗热汤带给我父亲。我们走在洛杉矶的市中心搜狐邮箱后缀,11点左右路上没有任何人。我们经过一个五星级酒店时,走出一对夫妇。他们走在我们面前,突然我听到车子急速转弯和刹车的声音,然后好像听到炮仗的声音,转头一看,那位女性已经倒在路上,浑身都是血。在美国这个叫“drive-by shooting”,就是汽车开过射击案。
当时我觉得我来到了一个新世界。我必须去认识它,去理解它。所有去美国的留学生必须认识它,这是一个新世界,跟我们的文化、社会还是有差异的。不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美好的美国,但是也不是有些地方说得那么糟糕。而安全、自我保护这个意识在美国非常重要。

特朗普和奥巴马谁更ok?
田延友:您觉得特朗普有哪些地方比奥巴马优秀?
黄征宇:当时第一次和奥巴马见面的时候,他上任一年左右。我当时问他一个问题,“总统先生,你上任一年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奥巴马沉默了四五秒钟,说“其实我最大的心得就是到我桌上的问题都是不能被解决的。”当时我们坐在罗斯福会议室绯流琥,他说“在任何一个问题,我都不是最有经验。旁边能源部部长以前得过诺贝尔奖;另外一位国防部部长有三十多年从政经验;还有一位国务卿是前总统夫人。所以我知道在每件事情上,我不是最有经验的,但我自己深信一点,我有能力结合这些最优秀的人给我的建议,最后做出我觉得对的选择。”

田延友:那您怎么看待特朗普?
黄征宇:现在大家关注特朗普昨天做了什么、又在twitter上说了什么。但是我们目光放长远,可以看到他的当选表现出的几个点可能会彻底改变美国政治。
第一个,在传统年代,美国主流社会、主流媒体可以控制哪些人能当林佐义选邢雅晨,哪些人不能。这次美国主流媒体清一色反对特朗普,但为什么他还是当选了?因为这是第一次你不需要依靠主流媒体就能建立个人的平台。特朗普其实在twitter、facebook上有自己的平台,他可以和世界上的人互动。而以后的政客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现在的时代我们完全有机会打造自己的品牌,直接播放自己的信息,这一点我觉得是革命性。
第二点是特朗普暴露了所谓一些人民间的矛盾。看起来好像是种族之间的矛盾,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国际化、高科技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中产阶级的人民觉得不安。以前工作很稳定、待遇很好,现在一下子发现我的工资不涨,我的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那我的未来是什么?所以这就体现了特朗普的保护政策、美国优先和种族之间的矛盾。

田延友:我们是否应该更关注特朗普身上所代表的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的美国人,美国领导人的特点?
黄征宇:我觉得在蛮长的一段时间里,精英和主流世界是有挂钩的。精英很大程度代表主流的声音,但特朗普代表是精英社会和主流有一些脱节,精英不一定代表绝大社会的人们。
说回来还是因为经济。美国10%的人口占有接近40%的财富,很多发达国家都有这样的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特朗普将这种情况很好体现出来。特朗普当选的时候,硅谷很多人和我说,不知道特朗普怎么能当选的,我觉得自己不认识这个美国了。很大情况下,精英社会和社会有很大的脱节。

中国年轻人VS美国年轻人
田延友:如果列举美国青年人三个优于我们的特质,以及中国年轻人优于美国年轻人的特质,分别是什么?
黄征宇:那我就先说两个吧。我简单说一下中国做的最好的,第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好。在美国,很多学校抄亚洲和中国的基础教育。美国花费在基础教育上的经费全球第一,但是基础教育水平排名12或13。钱花的最多效果不是最好,肯定有问题。
研究发现有这些问题:第一,在学校的时间太短,从早上8点到下午3点,放学后不像中国孩子有补习课,下课后就去玩了。他们的上课时间180天,国内孩子一般上230天。所以在美国推出改良式的公立学校,做的是把时间拉长,系科后还有选修课。
还有一点,我觉得中国学生比美国人吃苦耐劳。现在有很多说中国的90后00后吃不起苦,但是吃不起苦和另外一个词还有点差异,这个词在美国争议很大,叫“entitlement”,就是觉得我应该获得、我应该有。在美国的年青一代,绝大多数会觉得因为我是美国人,我就应该比上一代过得更好。但是在这个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没有这个必要性。我认为中国的孩子更有危机感。
▲黄征宇告诉你美国精英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美国朋友相信中医吗?
田延友: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黄征宇:其实在美国也越来越多提倡所谓的“preventive medicine”,传统的医疗概念就是你有病了过来治,现在很多医生发现应该是没病的时候来防御。而很多中国传统的理念就是养生、调理。
田延友:就是美国是接受这些理念的,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样美国官方对中医是排斥的,认为没有标准的体系、量化的指标,实际上不尽然。
黄征宇:对,不尽然。事实上美国的军方也接受针疗了,我觉得是突破。
AI来了,我们离失业还远吗?
田延友:您刚刚说,美国的文化里面向未来的居多,我们国家有很多年轻人在关注未来的可能性,比如AI技术,包括机器人。如果我们不想在未来被淘汰,那我们要用怎样态度面对未来的技术?
黄征宇:这个话题我在硅谷和很多人交流过。之前大家会说“没问题,我们颠覆了这个行业,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每一次颠覆一个行业会创造更多行业”,但是这两年我发现,绝大多数斯坦福教授或是硅谷投资者说的是“我真的看不出,人工智能来临后我们还能创造什么新的就业机会,我只能看的出被带去的机会。”这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危机感。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想要不被淘汰继续成功,首先要有创新思维。原来认为千篇一律按书本做事,读好书、近好学巴格达窃贼校、找好工作、进公司培训,把专业加深很就行,但现在这个世界真的不一样了,所以大家要认识到自己要不断创新。大家也应该把它看成一个机会,现在美国推出一个概念叫做“gig economy”。

以前人们在一个公司从事一个专业,近些年看到一个专业好几个公司,但接下来会看到这一生会有好几个专业,其实这是个很有趣的机会。像田老师,以前做“军方”,然后做广告,再做内容。我看到在美国,有人以前是工程师、然后是作家、再后来是艺术家。人工智能把我们进入一个行业的门槛降低了,我们可以做好几个专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希望大家认识到不要说我这一辈子就读一个专业,这辈子就做这个事情,我可能一辈子做好几个事情。
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吗?
田延友:在美国,民间的、负责任的人对转基因的态度是怎样的?
黄征宇:没有转基因的技术很难解决安全的问题。现在70亿人口,可能20年后有90亿人口。能耕种土地越来越少,但你要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养活越来越多的人。从管理国家来看,这个技术还是很重要的。
田延友: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技术。在无视完全安全的考虑下,解决了社会、饥荒、生存的问题,但是转基因是不是安全,至少不是首先考虑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黄征宇:安不安全说实话其实没人知道,是一个未知数。我说一个数据,这40年西方男性精子含量降低50%,但是非洲几乎没有改变。很多科学家认为西方人口下降比较快就是精子量下降,为什么呢?没人知道。有些人认为是吃的失误,接触到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很多东西都会影响到人体,只是我们不知道。
海地救援的经历
田延友:您能和我们简单和我们分享一下在海地救援的经历吗?您如何看待在这种大的灾难中,中国救援的力量马剑越?
黄征宇:当时海地大地震死了25万人,海地政府完全瘫痪。我负责海地所有通讯行业的恢复。灾难之后政府非常需要电台、电视台和电信系统告诉大家,不要慌,如果你需要食品、医疗,你可以去哪个点等等。所以通讯行业在急救环节特别重要。
其实在海地救援有很多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但是我想说让我最伤心的一件事。就是当我去海地的时候,我在难民营看到海地人民。他们虽然很难过,但他们还是希望可以有机会去建设家园。但是如果大家了解海地的现状就会知道,在地震之后现状并没有改善,很多世界上的资金、资源到了海地之后都给贪污了,所以当地的人民过得更惨。

所以我想说的是,你往往会发现第一阶段救援容易。第二个阶段,所谓的reconstruction,重新建设你的家园很难。这需要当地有真正的领导班子愿意把这个事情做出来,你作为国际社会,你真的愿意帮它一起做这个事情,长期去支持它,甚至去督促它,这点上其实对中国或者外交政策是非常有影响。
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有投入,修桥建路等等,短期的效果是很好。但是能不能长期和当地政府一起合作,真正地、根本上地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如果能做到的话中国的领袖地位就会非常高。
而我们当时回顾这六十年美国援助的政策,发现最大的失败就是容易做的事情做得很好,解决疾病、如果有自然灾害给大家食品,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宋菲菲。我希望中国可以吸取美国的一些教训,在国际开发的同时也帮助到当地的人们。
怎么看待“国民老公”王思聪?
田延友:我们刚刚谈到中美年轻人的差异,我们也知道自己哪里不足,那里更需要有自信。根据您在美国了解到的资讯,您怎么看待王思聪?
黄征宇:我对他的认识不深。
田延友:那在美国有没有您了解的富二代特别作,有个性、炫富、掐架?
黄征宇:我了解过他的故事,但在美国这样的人很多。有个女性有个叫Kim Kardashian(金·卡戴珊)。她出名不因为个人,因为她做了一件颠覆性的事。以前要成为名人总要有点本事,就算是模特也要成为世界顶级的名模大家才会关注你。但是她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因为她在Instagram的穿着打扮,就有很多女孩去关注她,把她当做偶像。她也带动了一批在美国称为“Instagram models”,在国内可能称为网红千明勋。她可能没什么一技之长,但是把自己的包装成为网红滚娘。
我觉得这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作为偶像的现象。在美国,5年、10年、尤其是20年前,你问年轻人你的偶像是谁,他会说是艺术家、歌手、球员,而现在问美国孩子偶像是谁,他们我的偶像是Instagram上的一个人。可能他连见都没见过就成为了他的偶像,就是那个人在Instagram上包装的很好。

在这个社会信息被粉碎,很多人认为这是好事,因为我们随时随刻能接触到世界上任何信息。说实话当时我在白宫,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优势。因为在白宫互相之间有一定竞争,而我们觉得信息就是我们的力量。如果我得到信息比别人多或快1分钟,我就认为自己更有力量,我收到更多人关注。然而我接触到越来越多顶级成功的人,我发现他们反而认识到,其实你想做一件事,不能把精力细分化、粉碎化,而绝大多数我们看到的东西和我们有关吗,会影响我们吗?其实99.9%的信息和我们无关,而如果我们把时间花在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事上,那我们的效率多大?但是绝大多数人不这样做,绝大多数人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眯眼看手机。
我深信成功会留下痕迹。我有个朋友是白宫学者,服务过美国3个总统,以前还是职业篮球队员,他在16个公司做过CEO或是董事长。现在70多岁还在3个公司任董事长,他每天还锻炼一个半小时。他有7个孩子,30多个孙子孙女,应该是个非常成功的人。我很关注的是,往往我们认为事业跟个人健康、家庭是有冲突的,有了事业一定要在家庭方面有些牺牲,尤其我见到很多中年成功人士并不仅健康,家庭生活并不完全幸福。我一直关注能不能有些人他有所谓的360°成功,360°领袖能力。他不仅做到了,还很乐意分享怎么做到的。
他有几件事每天都做:第一件事,每天抽出3个“半个小时”想自己要做的和公司要做的战略。因为我们每天就是很忙碌,但是有多少时间想想我们该做什么,怎么规划自己关银屏无惨。第二件事,他说:“我每天7回到家,家门口有个篮子,把手机全部放在那里,一到家后就不看手机。如果有特别的急事,可以直接打我家电话。”
现在我见到太多,尤其是国内夫妻出去吃饭不说话,各自玩手机。我们在线上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人朋友,但是现实中没有一个真正的亲人。其实手机带给我们很多机遇,但是不是很多东西我们是不需要的。

田延友:15年拙见有篇文章做了个市场调查,让大家选出一篇印象深刻的、改变生活的文章。很多人选不出来,他可能只记得昨天看过的,收藏了很多,但是到最后想在收藏里找也找不出来。
黄征宇:我再分享一点,美国有很多最优秀的教授,研究怎么提高CEO有效率,尤其财富500强的CEO,提高一点1%对公司影响多少。他们发现,所有的CEO和每个人一样,他们做的事情有四类:第一类是很急很重要,第二类是很急不重要,第三类是不急很重要,第四是不急不重要。
他们的发现是,所有CEO第一做很急很重要的事情,第二类做的是很急不重要,然后发现绝大数普通人第三做不急不重要,因为这样的事往往简单,做好有成就感,最后做的是不急很重要的事情。
然后有些财富500强公司30年后只有40%还存在,因为他们CEO不做不急很重要的事,直到国际化、高科技改变推到他们门口时,那些不急很重要的事情就变成了很急很重要的事情,这就来不及了。如果大家想要成功,首先要做自己的CEO。
我记得我在英特尔有个导师,他在英特尔是二号人物。他说职业旅程和人生相似,不会每天大起大落,往往很多天都是平凡。突然有一天,机会来了。在平凡的日子里扎扎实实做那些不急但很重要的事,当机会来了你有能力可以抓住它,更上一层楼,还是你就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做了平凡的事,机会来了就错过了。



还想多看一些?
下面给你拙见独家专访

联合主办:
拙见文化|1200bookshop
●●●
人物
郑培凯|袁伟时|张维迎|陈俨|华新民|李欧梵
莫言|褚时健|王蒙|闾丘露薇|柳红|范以锦
李宗陶|莫西子诗|任法融|余秀华|马家辉
野岛刚|毕淑敏|范美忠|鸠山由纪夫|程璧
观察papi酱|百鸟朝凤|川普|王小波|小粉红脱欧|王石高考|反对科学威权|特蕾莎|五道杠少年周星驰的美人鱼|陈忠实与白鹿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