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埙【视频】祈祷人类永远和平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古典音乐

【视频】祈祷人类永远和平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古典音乐

《战争安魂曲》(War Requiem),作品66号,是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创作的一部规模宏大、献祭仪式的安魂曲。作品大部分的内容在1961年间写成,最终完成于1962年1月。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型作品四大天后,为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一个合唱团,一个童声合唱团,管风琴和二个管弦乐团(一个完整编制的管弦乐团和一个室内乐团)而作,以传统的拉丁语追思弥撒歌词和英国年轻士兵、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一战期间撰写的诗作为脚本,穿插演唱。其中室内乐团为男声独唱的英国诗歌部分伴奏;女高音、合唱团以及管弦乐团演绎拉丁语的诗歌部分。在乐曲结束时,两大部分结合在了一起,整部作品的演唱时间大约为90分钟。

▲ 安娜·奈瑞贝科/伊恩·波斯特里奇/托马斯·汉普森
作曲动机
1962年5月30日,受托完成的《战争安魂曲》在新建的考文垂大教堂里作为献祭仪式首演,原十四世纪结构的教堂已在二战期间毁于炮火轰炸。此次献祭仪式也是举办艺术节的一个契机,和布里顿共同主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几十年音乐创作舞台的英国作曲家迈克尔·蒂皮特也为此创作了歌剧《普里阿摩斯国王》。


布里顿,这位和平主义使者,林志忆被这份委托所激励。委托书里在作品的具体内容方面给了他完全的自主权,布里顿选择了将传统的追忆逝者拉丁弥撒和威尔弗雷德·欧文关于战争的九首诗歌交织在一起,谱成此曲。出生于1893年的欧文,为英国步枪中队的指挥官,他在1918年11月4日穿越法国境内桑布尔瓦兹运河的一次行动中被击毙,距离签订停战协议仅一个星期。虽然在去世的时候几乎无人知晓,但后来欧文被认为是伟大的战争诗人之一。
菲利普·里德在《剑桥音乐手册》上讨论了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作曲过程,布里顿自己也承认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其他作曲家如朱塞佩·威尔第的安魂曲在体裁上对自己的影响。
布里顿将这部作品敬献给了英国皇家海军志愿后备少尉罗杰·伯尼、英国皇家海军上校皮尔斯·邓克利、英国皇家海军水兵大卫·吉尔以及新西兰皇家海军志愿后备少尉迈克尔·哈利迪。伯尼和在战争中阵亡的哈利迪,分别是英国男高音歌唱家彼得·皮尔斯和布里顿的朋友石无忌。根据布里顿-皮尔斯基金会战争安魂曲网站的披露,邓克利是布里顿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参加过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和其他的受敬者不同,邓克利没有牺牲在战场,但却在1959年6月自己婚礼的两周前自杀身亡。
乐队规模
乐队构成共分为三组,在整部作品中自始至终交替互动,直到最后一个乐章结束时才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李堂堂。女高音独唱和合唱由管弦乐团伴奏;男中音和男高音独唱由室内乐团伴奏;童声合唱则由一架小管风琴伴奏(这最后一组被很理想地安排在远离乐团的舞台区域)溥仪眼镜。童声合唱组制造出了一种非常奇特的遥远的声音效果。女高音独唱、合唱团以及童声合唱团唱咏传统的拉丁弥撒;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则演唱欧文的诗篇,二者始终在穿插展开。
管弦乐队的乐器为:三支长笛(第三支为一短笛)、三根双簧管、英国小号、三根单簧管(第三根为倍高音单簧管和低音单簧管)、两根低音管和倍低音管、六把圆号、四把C大调小号、三支长号、大号、定音鼓、由四位乐手演奏的打击乐器(包括两面古钹/C & F#、钟琴、锣、铃/C & F#、电颤琴、饶钹、三角铁、响板、木鱼、鞭子、低音鼓、双面鼓、铃鼓以及高音鼓)、钢琴、便携式管风琴或小风琴(宏伟的管风琴只出现在最后一个乐章“解放我”中)以及若干弦乐器。
室内乐队的乐器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一对英国管)、单簧管(降B大调和A大调)、巴松管、号、打击乐器(定音鼓、锣、钹、低音鼓以及小鼓)、竖琴、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
乐章和结构
该部作品共包含六个乐章:
永恒安息(10分钟)
永恒安息(合唱团以及童声合唱)
消逝的铃声(男高音独唱)-欧文诗作“注定的青春赞歌”
恳求主怜悯我们(合唱团)
最后审判日(27分钟)
最后审判日(合唱团)
“军号嘹亮”(男中音独唱)-欧文诗作“而我正注视着永恒的星辰”
审判之辞(女高音独唱和半个合唱团)
“到战场上去,我们异常亲密地走向死亡”(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欧文诗作“下一场战争”
慈悲的耶稣(女声合唱)
受判之徒(男声合唱)
“慢慢地举起”(男中音独唱)-欧文诗作“在十四行诗上看到我们的重型火炮正付诸行动”
重复最后审判日(合唱团)
安魂弥撒(女高音和合唱团)穿插了“感动他、感动他”-欧文诗作“徒劳无益”
献祭经(10分钟)
主耶稣基督(童声合唱)
三圣颂(合唱团)
亚伯拉罕(合唱团)
艾萨克和亚伯兰(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欧文诗作“老人与青年的寓言”
牺品与祈祷(童声合唱)
重复亚伯拉罕(合唱团)
三圣颂(10分钟)
三圣颂和短赞美诗(女高音独唱和合唱团)
“闪电般摧毁之后”(男中音独唱)-欧文诗作“终曲”
上帝的羔羊(4分钟)
上帝的羔羊(合唱团)穿插“被绞死的人”(合唱团;男高音独唱)-欧文诗作“在加略山附近的昂克尔河”
解放我(23分钟)
解放我(女高音独唱和合唱团)
奇特的相遇(“我似乎已逃离战场”)(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欧文诗作“奇特的相遇”
在天堂里(全体)
大结局-永恒而和睦的安魂曲(管风琴、童声合唱团以及混声合唱)
音乐分析
间于C大调和升F大调之间的三全音间隔,为一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演变和发展统一了整部作品。间隔既用来强调C大调和升F大调之间的和谐心照一生,也决定了这两个调性之间的并行不悖,映射出贯穿整部作品中冲突与和解的主题。永恒安息、最后审判日以及解放我乐章,都以一个简短的合唱乐句结束,主要包括缓慢的二分音符,每个乐章的第一和第二乐句都以一个不和谐的三全音结束,最后一个乐句都归于一个F大调的合唱,而在上帝的羔羊乐章结尾处北上太行山,男高音独唱(在作品仅有的从欧文的诗歌变调至安魂弥撒祈祷文时,关键词为垂赐平安-请赐予我们宁静)在旋律下行到升F大调合唱团最后的合唱之前,勾勒出一个从C大调到G大调的完美五度音程。在最后审判日结束处,女高音唱出了(来自欧文诗作“徒劳无益”)“啊,什么,究竟是什么让昏庸的阳光辛劳,来完全打破这地球的酣睡?”歌词“完全”的音符构成了一个三全音,并且将作品带入了正式合唱。在最后一篇欧文诗作“奇特的相遇”里,三全音一个最为突出的表达由男高音独唱来演绎,以歌词“陌生的朋友”向对方士兵致意兵圣传奇。这首诗作由零星且独立的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的合奏来伴奏,其中包含一个作为占主导地位第七和弦一部分的三全音。在这首诗作的结尾部分,最后的弦乐合奏形成了主音,将整部作品带向大结局“在天堂里”。一件更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是:在结尾处的几个小节里,布里顿通过以下的创作手法推进了三全音的演奏技巧:他让一种声音去演唱升F大调,但却又用另一种声音去唱C大调。
由各具特色的铜管吹奏乐器演奏的其它四个交织在一起的音符,是“最后审判日”的旋律:一个上行琶音、一个有重复音符的下行琶音、附点节奏的重复在减少的琶音中结束以及一个下行音阶。这些主题也组成了该部作品主要的旋律材料:“军号嘹亮”几乎完全由它们的变调谱写而成。
另一个有关联的特征出现在最后一个乐章的开头部分“解放我”中,缓慢行进的曲调由低音提琴拉出(在此之前由两面鼓对这一节奏进行概述),随后重复更为快速的第一首诗作开始的主题:“注定的青春赞歌”。
“献祭经”中有一个惊人的并列乐句,赋格曲为一重复的6/8拍、9/8拍、6/8拍三分时法,这时合唱团唱起了“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你曾经应许亚伯拉罕和他后裔”。这里勾画出了欧文对亚伯拉罕祭献以撒情结的重复包公断悬案。天使告诉亚伯拉罕:
“…提供那头骄傲的公羊来代替他”
但长者不会这样做,他杀了自己的儿子,连同半个欧洲的种子深宅未醒,一个接着一个。
当两位男声独唱演员反复咏唱最后一句时,童声合唱团唱出了“主啊,我们为你献上祭品和祈祷”,将弥撒仪式和敬献“半个欧洲的种子”并行呈现。“亚伯拉罕”的重复吟唱出现了“反转”的效果:由渐弱代替了渐强宋江传攻略。
整部献祭经都参考了布里顿从1952年开始创作的早期颂歌二号“亚伯拉罕与以撒”。在《战争安魂曲》里,布里顿大量使用了以前作品中的音乐素材,但音乐却转向一种更为险恶的形式。
虽然在几次不多的场合下,乐手们出现过跨乐队演奏,但整个管弦乐队并没有完全融合。一直到进入最后一个乐章的后半部分时,男高音和男中音唱出了欧文诗作“奇特的相遇”里最后一句(“让我们安睡吧…”)即(“带领他们进入天堂”)时,童声合唱团才第一次加入,接下来是整个合唱团的加入(这里有个中位卡农),最后是女高音独唱。童声合唱团从作品的开始就一直在随声附和《安魂曲》,没完没了;整个乐队的合奏在三全音表达的主题上结束。
首演及相关重要演出
对于此部作品的世界首演,独唱演员最初是这样安排的:加琳娜·维什涅夫斯卡娅(前苏联女高音歌唱家)、彼得·皮尔斯(英国男高音歌唱家)、迪特里微领地希·菲舍尔-迪斯考(德国抒情男中音歌唱家),这是一个体现了完整统一的上乘组合。临近首演时,苏联当局不允许维什涅夫斯卡娅旅行至考文垂参加此次盛演,她只在后来被允许离开苏联去伦敦录制唱片。在仅剩下的10天时间里,北爱尔兰女高音歌唱家希瑟·哈珀才加入乐团担纲演唱女高音。
虽然考文垂大教堂节日委员会一直希望布里顿担任首演的独家指挥,但肩部疼痛迫使布里顿放弃了总指挥。即使这样,布里顿依然指挥了室内乐团,这就衍生了一部作品由不同的指挥家分别指挥的惯例,尽管作品本身并没有这样的需求、布里顿自己也从未这样设想。首演的演出阵容为: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英国指挥家玛芮迪·戴维斯担任指挥(为女高音和合唱团伴奏);由作曲家本人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梅洛斯合奏团,为男高音和男中音伴奏手埙。应布里顿的要求,演出结束后没有出现掌声。这是一个胜利,评论家和观众们在这场演出以及随后而来在伦敦和海外的表演中,都欢呼盛赞这部作品为当代杰作。首演结束以后,布里顿在给他姐姐的信中谈到了他的音乐:“我希望它能引起人们的一点思考。”在《战争安魂曲》总谱的扉页上,布里顿引用了欧文的诗作:
我的主题是战争尽在一笑中,是对战争的怜悯。
诗歌也表达这种怜悯之情…
诗人今天能做的事情就是警告。
另外两处地方的首演虽然是在同一天,即1963年7月27日,但由于时区的原因,南半球首演时间大约要比北美提前了12个小时。南半球的首演是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由约翰·霍普金斯指挥新西兰国家管弦乐团(现在为新西兰交响乐团)以及基督城皇家音乐协会献演,担任独唱的演员分别是:彼得·贝利、格雷姆·戈顿以及安吉拉·肖。北美洲的首演是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坦格伍德,由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埃里希·莱因斯多夫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菲利斯·科廷、男高音歌唱家尼古拉斯·迪·维尔吉利奥、芬兰低男中音汤姆·克劳斯以及来自西雅图职业音乐人合唱团和哥伦布童声合唱团的合唱演员们共同登台演出韩惠琳,本场演出的一个特色亮点是托马斯·弗里德曼担任童声女高音的演唱。
荷兰的首场演出是1964年在荷兰音乐节期间。演出阵容为荷兰著名指挥家伯纳德·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和荷兰广播合唱团;布里顿亲自指挥(由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乐手们组成的)室内管弦乐团泉林吧。独唱演员为维什涅夫斯卡娅、菲舍尔·迪斯考和皮尔斯,这也是他们三人第一次同台的公开演出。
2002年11月,由The Crass Collective组织,英国室内合唱团演出,在“反对战争之声”之夜的“你的国家需要你”中,演出了该部作品。
为纪念原始考文垂大教堂被毁七十周年,《战争安魂曲》于2010年11月17日在新教堂里上演。英国女高音歌唱家克莱尔·拉特、男高音歌唱家丹尼尔·诺尔曼、英国男中音歌唱家史蒂芬·加德参加了演出。此外,欧洲议会合唱团、来自圣米迦勒的歌手、ESO室内乐团、南岸小型交响乐团以及考文垂大教堂唱诗班的女孩也一同登台献艺。这场演出由西蒙·欧沃和保罗·莱丁顿·赖特共同指挥,制作的录音第二天在古典调频电台播放。
2012年5月30日,首演50周年纪念演出由安德烈斯·尼尔森斯指挥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在考文垂大教堂举行。
电影改编
1988年,英国电影导演德里克·贾曼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战争安魂曲》,片中使用了1963年那张原声大碟中的音乐,由堂·博伊德导演、BBC资助。影片为英国电影导演、演员劳伦斯·奥利弗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他在片中饰演一名上了年纪轮椅上的战争老兵,并在电影开场白里背诵了“奇特的相遇”,奥利弗于1989年去世。1962年出生的英国演员纳撒尼尔·帕克在片中饰演威尔弗雷德·欧文。
著名唱片
《战争安魂曲》自面世以来,发行的唱片不计其数。其中:
首张唱片:由布里顿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巴赫合唱团和独唱演员维什涅夫斯卡娅、菲舍尔·迪斯考以及皮尔斯共同演出的录音唱片看戏网,1963年由Decca制作发行。在其发行的5个月以内,就售出20万张,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单张当代古典音乐唱片发行量。唱片制作人约翰·库尔肖报道说维什涅夫斯卡娅在录音时曾大发脾气,因为她觉得和合唱团站在一起而不是像男声独唱演员一样位于合唱团前面,是对她的侮辱与冒犯——在此之前她并没有演出过这部作品极限推理。2013年这场录音重新发行的CD版本里,包括了50分钟在录音时暗中进行的彩排资料。




整碟收藏、欣赏


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
主演:阿尔登·埃伦瑞奇 / 艾米莉亚·克拉克 / 唐纳德·格洛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