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脚甲一部宁静至简,向内求的“生活流”电影 《冈仁波齐》-太原红星影城

一部宁静至简,向内求的“生活流”电影 《冈仁波齐》-太原红星影城

影片信息
出品
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乐视影业(天津)有限公司
云南尚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马灯电影有限公司
导演张扬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中国内地著名导演、编剧。第六代导演之一,是一位难得的能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的青年导演。
代表作:
1998年《爱情麻辣烫》,98年获得第五届大学生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处女作奖。
1999年《洗澡》,获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现《洗澡》已经在世界上发行了56个国家。
2001年《昨天》参加威尼斯电影节角逐,受到好评,在第四届曼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翼奖”,是他兼顾艺术家勇气和商业卖点的成功之作。
2005年《向日葵》,获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2010年《无人驾驶》全国公映。
2012年《飞越老人院》2013年卡塔尔“翠贝卡”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
剧情介绍
「今年是马年,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我们一起去朝圣吧。」
一句再平常、简单不过的话就这样搅动了西藏芒康县一个叫“普拉”的小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得知消息,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同往。
于是,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经历青春期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天真的小女儿……十一位各有故事、各怀梦想的普通藏人和一个电影剧组组成了一支特别的朝圣队伍:历时一年,五体投地,穿越生、穿越死、穿越2500公里绝美的高原四季、穿越肉体和灵魂将面临的一切未知的磨难,直至抵达道路尽头的神圣。
关键数据
1991年第一次进藏-2014年拍摄:25年的西藏情结&电影朝圣心愿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历时一年
海拔2000-6656米
全程2500多公里
11个素人演员
电影缘起
早在1991年,张杨就曾揣着3000元钱和一台walkman独自在西藏流浪3个月:“长途车一路颠簸,尘土飞扬中,我经常和自己对话: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这次旅行改变了我一生……”这些问题在张杨和自己的对话中,逐渐的清晰了起来。“我以后一定要拍一部真正的磕着长头去朝圣的电影”从那时起,西藏成了他寻找人生和电影创作双重答案的地方。
2014年是藏历马年,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无数人前往神山朝圣。张杨在这一年选择完成他对电影的朝圣,和“在艺术上走得更远”的愿望:“在通往好电影的路上,我也是信徒,慕承和我想用苦行僧的方式,花一年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不预设剧情,就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它意味着我必须摒弃那些驾轻就熟的技巧,像第一次拍电影那样,用纯真的眼光去发现,用最笨的办法去寻找。没有完美的电影,但能在艺术上给自己设定一座冈仁波齐,走在朝圣的路上,坚定地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电影神山,已经足够幸福了。”
拍摄手法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只是这个想法已经在我脑海里生长了十几年。后来终于确定了拍摄方案: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用一种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也不事先规定剧情,就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我相信这里面一定能拍出有意思的东西。”
张杨将它定义为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追求的是“生活化”的真实表达。它的拍摄自由却不随意,整部影片没有程式化的剧本,全靠从演员们在路上的日常生活中即兴挖掘故事和人物,再转换成电影语言表达:吃饭、睡觉、磕头、念经……在一步一趋的重复中,11个平凡的生命历经生、死、成长、蜕变,而在镜头之外,张杨则平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十一个素人演员
“虽然这个电影没有剧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我已经想了很久: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带着这样的设想,剧组从香格里拉走到德勤,德勤走到四川巴塘,直到途径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因为一个牵牦牛的女孩停了下来。
“人群里有两个十九岁左右的藏族女孩,长得非常漂亮,是那种非常淳朴的美,脸上有着浓浓的高原红,其中一个叫斯朗卓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这两个女孩非常害羞,谎称她们住在三个小时山路外的另一个山村。
晚上,张杨再翻看白天的照片,还是觉得那个女孩的形象非常好,“我觉得这就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她们一定要出现在我的电影里。”于是第二天剧组又回到原处打探,结果发现她们的家就在仲杰组,过一条小河就是,离普拉村镇只有五分钟的车程。
剧组的来到,打破了村子的平静。“我说要请他们来拍电影,他们并不懂怎么回事,但说磕长头朝圣,他们都明白,觉得这是好事情,也都有这样的愿望。” 斯朗卓嘎很早就嫁到了隔壁邻居尼玛扎堆家,在张杨的设想中,朝圣队伍的“掌舵人”这个角色,正好可以由斯朗卓嘎的公公——尼玛扎堆担任。
“尼玛扎堆的父亲刚去世没多久,他时常悔恨没有带着父亲去朝圣,所以这次很想带着叔叔杨培一起去朝圣。叔叔杨培已经七十多岁,在哥哥生前时,老哥俩一直想去朝圣,但哥哥还没出发就去世了,杨培不想自己死前也有这样的遗憾”。
而在斯朗卓嘎的娘家,姐姐次仁曲珍的出现又给了剧组意外的惊喜。“当时次仁曲珍已经怀孕半年左右,孩子将在马年出生,正好和冈仁波齐一样属马,所以希望能和丈夫一起去朝圣祈福。”在随后的朝圣途中,他们的儿子丁孜登达顺利出生,张杨回忆起这个幸运的男孩时说:“他应该是电影史上年龄最小的演员,也是朝圣队伍为何中途多了一人的缘故”。
随后,斯朗卓嘎娘家两个年轻的亲戚也要求加入队伍,两个都是十几岁的小伙子,一个天生手部残疾,性格腼腆;一个怀揣着离开家乡,出去闯荡的梦想,像个小痞子。
通过这两家人,一个叫扎西措姆的小女孩又走入张杨的视线魏振芳。几年前,小女孩家里扩建新房发生意外事故,她的父母仁青晋美和姆曲非常愿意一家三口一起加入队伍,去为亡者祈福。最后,村里有个家徒四壁的屠夫,因为杀生而心感罪恶,当听说众人要去冈仁波齐朝圣,也请求加入其中。
孕妇、掌舵人、老人、少年、小女孩、屠夫……一行十一个朝圣者,像命中注定一般,一个个从张杨的日记本中走了出来。“原来我以为脑子里设定的人物,要遍地撒网、七八个村子才能拼凑齐整。没想到一个村子全解决了。”就这样,导演张杨带着一队电影人,跟随这支队伍踏上了朝圣的旅程。
相关文章对于影片内容的解读
1.这个电影非常之单纯,它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藏族村庄里的几户人家的十来个人,有老有小,一起去圣山朝拜,他们一路磕长头,用身体来表达信仰,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的圆满,为了家人的平安与生活的顺遂,也为了“所有人”,他们祈求并且相信一个整体的幸福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在他们的每一个朝拜动作与每一声经文的呼诵中存在着。——路上,他们遇到严酷的风雪,遇到恶劣的路况,遇到车坏了,遇到钱用完了,各种情况,有孩子在路途中出生,在老人在路途中死去,但所有这些,都不作为情节上的“矛盾”与“冲突”存在,这个故事拍得极为平缓,每件事情都是“发生”与“存在”,而不带来“高潮”与“结果”。
1.一个人产生了去朝圣的念头,村里人知道后,不断有人加入,这支磕头的队伍就变得壮大起来。农用车成了后勤车,磕了一天头,就找一个地方搭帐篷,做饭,念经,睡觉。第二天醒了,再上路。如此往复,冬去春来。朝圣途中发生了一些事,半夜女人要生了,男人起来开车送她去最近的卫生所。生完以后,女人带着婴儿继续朝圣,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是一个有福报的人。到了冈仁波齐了,老人在夜里无声无息的去世了,人们静静的看着他,请喇嘛,天葬,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有福报的人。也出了车祸,看到对方急着送高反的游客下山,挥挥手就让对方走了。也遇积水挡路,大家开开心心的脱掉外套,扑到水里去,就这样一路磕过水面,兴高采烈的。也遇到险情,山上坠石砸伤腿,抱怨一阵后,还是老老实实的念经,休养几天再次上路。
2.朝圣,一个听上去仪式感极强的行动,却从尼玛吃着糌粑的一句话就开始了。大意是,爸爸去世后,我唯一的叔叔杨培,一直想去拉萨朝圣,我想帮他完成这个心愿,打算年后就动身。然后一家人听后,也并没有什么吃惊,事情就这么定了。随后就是各路英豪要求加入。
要求加入的其实只是周围亲人和各种普通的邻居。怀孕的妻子,幼小的女儿;一个屠夫,因为杀了很多牦牛,内心有罪恶感,打算朝圣减轻罪恶;一个家里不太顺的男人,觉得太倒霉,也要跟去;还有一个年轻人,胳膊不太好,但是也想去……
他们要求加入的方式也毫无戏剧性:都是在各种普通生活场景中遇到了,说一声,听说你要去朝圣,我的什么什么人也想去;尼玛的反应也是平平淡淡,全部一口应承下来。
于是,女人们开始准备朝圣磕头用的各种手板、围裙,衣服、被褥,帐篷、炊具等等;男人杀了一头牦牛,过年放完炮,把东西装上一台带顶棚的拖拉机。大家就上路了。
上路也很简单。从第一步开始,就是磕头的开始,不管大人孩子,不需要任何仪式、前戏,也没有什么指导,朝圣者们对朝圣早已心知肚明,坦然而去。
只有观众还没有反应过来,这些人(包括一个孕妇、一个小姑娘)平平淡淡地决定要踏上的那条朝圣路,海拔4000以上,长度2000公里,路上车来车往,风霜雨雪,匍匐起立,再匍匐再起立,每天最多10公里,足足要走200个日子。
所以,越往后看,就越是惊心动魄。晚上在路边扎帐篷宿营在常人看来都是一项工程,他们要这么天天坚持200来天。手板磨薄,鞋子踏破,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问题。手板坏了要在路上重新做,磕头时护腿的皮围裙、鞋子坏了要重新买。女人们晚上除了念经,要不断地修补白天弄破的衣服。
更大的考验随之到来了。女孩发烧已经是小事一桩;倒霉的男人在路上继续倒霉被谢落的山石砸到腿,也只是休息两天继续走;孕妇半夜肚子疼起来,马上要生产,立刻开拖拉机去最近的医院生产。男婴产下后,在医院没休息几天,母亲就带着婴儿上路了,那裹婴儿的包袱是出发前奶奶就早已提前准备好的。——他们早已经预计到这一切,这一切对任何一个普通城市的夫妇来说,都是需要千般计划、万般准备、仔仔细细、万无一失的事情,对这些朝圣的人来说,却只是他们生活中的日常,一个包婴儿的羊皮包袱,解决了关于生产的一切。
那台拖拉机,比起路上遇到的用毛驴拉东西的朝圣者来说,已经是更先进的装备了,但是,一场车祸,让这台拖拉机失去了机头。人们商量了几句后,就决定把机头扔掉,用人力拉着车厢继续前进……
他们就这么走着,坦然而无怖地走着,不讲条件没有疑惑地走着。在朝圣的路上,风霜雨雪、花谢花开、冬去春来,他们磕头前进,和季节、山川、河流一起……
1.整件事情的原始驱动力来自他日渐年迈的叔叔杨培,他渴望有生之年可以体验这历程。很快,其他人陆续加入队伍,有的希望朝圣之旅能净化噩运,惊讶的是有些人只是想为其他人祈求幸福而入列。也许有一点点难以置信,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和一个年轻女孩也加入队列,十一个朝圣者开始从他们的故乡起程。在毫无预警之下观众会看到这一幕景象:尼玛驾驶着一辆小拖拉机,带着路程所需要的补给,而其他人在路上每走四或五步便会“五体投地”的匍匐在地上朝拜。这朝拜礼节包括一件厚厚的皮制围裙和一块木板-用来击打和保护朝圣者在路上一直伸张的双手。这仪式会被重复,每走几步,重复,持续多个月。
1.《冈仁波齐》有几个点触动到了我,一个是,出发时,后勤车缓缓启动,他们如同一条鱼跃到水面一样扑到地上去,送他们的村民静静立在路边赵锡永。一个是,快到拉萨了,他们在山头眺望布达拉宫。第三个就是,拉萨的喇嘛抱着在路上出生的孩子,一遍一遍的对他念经文。喇嘛看着孩子的眼神依蒂安斯,完全是一个灵魂在看另一个灵魂,这场戏真是让人想大哭一场。
获奖及口碑
1.2015年,《冈仁波齐》在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并入围了影展“当代世界电影”单元。
好莱坞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通过大篇幅的报道表达了对该片的赞美之情:
影片中2000公里的朝圣之路和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美景完美结合,如同精美画卷般引人入胜。身在其中的朝圣者不知疲倦的叩拜在皑皑雪山、山间冻湖间,使得观众为空灵壮丽的藏区风光着迷。不同于以往聚焦西藏的影片,张杨导演通过《冈仁波齐》中对藏民真实简单的生活、信念、追求,以及信仰精神的细腻呈现,将藏区淳朴民众骨子里的纯净、虔诚不加烘托的白描出来。
影片《冈仁波齐》描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的方式获得了广泛肯定。有影迷在看完片后说虔诚而淳朴的藏民,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电影里的朝圣之路是打消心中疑惑杂念的旅途,让很多海外影迷起了去西藏的念想,甚至有一些曾经去过的人也打算以行走的方式再去一次西藏,去拉萨、去冈仁波齐进行一次朝圣。
2.《冈仁波齐》获得2015年中国电影导演年度评委会特别表彰奖,成为近年最受瞩目和赞誉的国产电影之一。导演协会对这部电影做出的评价是:“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厚积于心,薄发于镜。”赞扬张杨导演以超越纪实和虚构的手段,进行了一次有高度的电影行走,完成了人物和文本同构的朝圣之旅。
1.《冈仁波齐》陆续在加拿大多伦多、釜山国际电影节、荷兰鹿特丹、瑞典哥德堡、瑞士日内瓦等多个海外国际电影节进行过展映,受到过诸多海外媒体的赞誉。
2.北美口碑
《冈仁波齐》5月13日美国东海岸上映,6月10日西海岸上映,这部由张杨导演执导的作品,还未在中国上映,就已经在北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在北美最大的观影平台—IMDB上,该电影的评分,已经达到了8.1分
而上映的媒体评价(Metascore),更是高达90分。
于此同时,《冈仁波齐》也作为芝加哥影展中唯一一部中国电影参加展映狂野生死恋,在芝加哥影展中亮相三国杀钟会,展映多日。
在美国重要的报刊—《芝加哥论坛报》上,刊登了对于正在北美上映的电影—《冈仁波齐》的褒奖,用了极大篇幅,介绍了电影《冈仁波齐》的电影基本信息,和总体观感。
《芝加哥论坛报》对《冈仁波齐》的影评:西藏的朝圣之旅97八神鬼步,一种信仰与灵魂的修行(中文翻译)。
文章聚焦了电影的剧情和总体观感,援引原文,作者主要表达了对于电影的喜爱和对于电影所展现的未知世界的好奇。
“ There's never been a road movie quite like "Paths of the Soul冥王神话外传," an extraordinary chronicle of ordinary Tibetan citizens undertaking a 1,200-mile pilgrimage to Lhasa. M”(从未有一部公路电影与《冈仁波齐》相似爱情与自杀,展现一个关于一群普通藏民徒步1200英里到拉萨朝圣的非凡记录。)
文章开篇,即用最大力度,赞美了电影在公路故事片类型中的独特和新颖,这种拍摄手法,以及记录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以往中国电影,所不曾涉及的,充满了信仰和神秘的力量。
“电影用简单的纪录片拍摄手法,通过非专业演员暴力狐尊,呈现出了角色无暇并且坚定的信念,这样的拍片方式,是一种对于信仰和精神的激发性研究,就像张杨导演曾经执导过的电影—《洗澡》、《落叶归根》一般,能够激发人们去思考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
1.2016年莫颜作品集,《冈仁波齐》在英国奇切斯特电影节上,获得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1.2016年,《冈仁波齐》在西雅图电影节UP=TOWN影院放映,观众足足给了五分钟掌声,导演站在面前倒有些手足无措了,只好不断鞠躬,这个电影节没什么评奖,只有观众选择奖,观众喜欢,就会用掌声回报。
3.2016年,《冈仁波齐》亮相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斩获不俗口碑。
4.张晓刚老师对于《冈仁波齐》是纪录片亦或是故事片并不在意,他说道:这是一部非常震撼的电影李解冻,真的很高兴电影圈还有这样的好电影存在,它不是一般文艺片的概念,而是一部史诗片,它把人内心某种神性、灵魂的东西拍了出来。你可以不了解宗教,不了解西藏,甚至可以不用去知道冈仁波齐这座山,但是都会被人类这种虔诚的朝圣的心和这种行为感动汉堡神偷,张杨用貌似纪录片,貌似很客观的手法把这些展现出来,真的非常震撼,非常感人。
5.很多同行导演,也给予了这部电影高度的赞扬。张建亚导演称“《冈仁波齐》是中国电影的新脚印”。而冯小刚导演更是强烈推荐影片,称赞《冈仁波齐》“脱离了低级趣味,撼动人心,是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让我这样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1.出品人推荐
?李力和力辰光影业董事长、创始人
张杨要用十三个月的时间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去拍关于西藏的电影,我可以帮他实现梦想但不能鼓励他去冒险,所以我告诉他,我来解决他一切的后顾之忧,他要做的就是必须活着回来并且保证每一个人都活着回来。
?张昭乐视影业CEO
我想为这个浮躁的时代引介一些真实的信仰者:之于他们,俗世生活与神灵信仰之间的距离,是一场身体力行的长途朝拜。虔诚、笃定、顽强、坚韧,这些美好的品格,让所有彷徨迷失的你们库贝萨,都可以通过两个小时的朝圣之旅,获得直抵心灵的启发。
?路伟天空之城影业董事长
喜欢西藏的人,内心里都比一般人多一些“诗和远方”。《冈仁波齐》有一种安静的力量,在100多分钟的时间里,可以让我慢慢的安静下来,看着银幕上的朝圣者,回想一下创业中的自己。我深感荣幸能有机缘参与到这部电影的投资出品中来,做自己喜欢的电影,无疑是最大的幸福。
?包晓更马灯电影总裁、总制片人
这是一部2500公里长的电影蓝龙德,这群拼命的电影人,灰脚甲做了我们恐怕永远都没有勇气做的事;这是一部探讨信仰的朴素电影,朝圣是减法,是不断剔除附着在你身上的所有装饰的过程。
2.部分观众口碑
?朝圣路上,才是因人心和善而一切平安的景象,生与死都是祝杀漠福。全心全意信奉也是一种幸事,否则生而为人的一番赤诚又要投付何处。@网友Line
?朝圣旅途中的生与死。@网友第八字母君
?朝圣,从芒康到拉萨,1000多公里,数十万个长头。旁人所理解的信仰,如他们而言就像吃喝拉撒睡一样,自然而质朴。@网友Anita-s
?关乎宗教信仰,又关乎生死,关乎自我身份的定位,关乎一段历程,关乎一种朝圣的心。@网友血与冰淇淋
?在快的时代,用脚步走路,匍匐在地,一次次跪拜。见众生,见天地,才能见自己。@网友王十三
?虔诚的生活蓟县教育网,这大概是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和感悟。这一路的朝圣,就像缩影版的一生,有人来到有人离开,但人们总是朝着心之所向马不停蹄。@网友MissSherry
?从芒康拉撒,再到冈仁波齐,一路裹挟生死前行,最后圣山下天葬的片段直戳人心,了不起。@网友Theo
?是纪的实动人,而不是纪实本身,人的虔诚性征彰显了神的存在。@网友另一个我
?有编排、有意外、随性又有结构性日常诗意的剧情片,值得每个了解或不了解西藏的人观看。@网友查无此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