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代表证明书范本一(包括秦松龄) 康熙十八年召试鸿儒名录-秦氏文化研究

一(包括秦松龄) 康熙十八年召试鸿儒名录-秦氏文化研究
康熙十八年的博學鴻儒科,前人已有一些基礎研究成果,如李集《鶴徵錄》、我八世祖秦瀛《己未詞科錄》、袁丕元《清代徵士記》、孟森《己未詞科錄外錄》等等。秦松龄召试一等,是秦瀛的高祖。秦松齡(1637-1714)空中一号,字留仙,一字漢石,號對巖,又號次淑,江南無錫人。順治十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討,罷歸。康熙十七年,由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湖廣總督蔡毓榮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檢討,重入史館,有《明史稿》四卷。主甲子順天鄉試,得人甚盛。中蜚語罷歸。康熙癸未,聖祖南巡,給還原品。官至諭德。著有《毛詩日箋》六卷、《蒼峴山人文集》六卷、《詩集》五卷、《微雲詞》一卷等。《對巖集》一卷(康熙刻百名家詩鈔本,北圖)、《蒼硯山人集》五卷(康熙刻本,南圖)、《蒼硯山人集》五卷《微雲集詩餘》一卷(康熙挺秀堂刻本,南圖;嘉慶四年秦瀛刻本,南圖)、《蒼硯山人集》五卷《微雲詞》一卷《文集》六卷(康熙至嘉慶刻本,北圖)、《蒼硯山人文錄》一卷(道光咸豐刻、光緒石印國朝文錄續編本,叢書綜錄)。錢中諧B畢振姬畢振姬(1612-1681),字亮四,一作亮泗,號王孫,又號頡雲,山西高平人。崇禎十五年解元,順治三年進士,授平陽教授,遷國子監助,教轉刑部主事,再遷員外郎中,出爲濟南道參議,金衢道左參政,廣西按察使,湖廣布政使,所至以廉能聞。康熙十七年,劉司寇楗、魏司憲象樞舉博學鴻儒,以老病辭歸,卒年六十有九,私謚堅毅先生。平生清操絕世,讀書不倦。公余,坐臥陋室,瓦登布被間,前后左右書冊相屬,時號“有官僧”。歸田后,晝耕夜讀,二十年如一日。與太原傅山交契,時相唱和。所為詩文縱橫有奇氣,亦善書,清俊挺拔,別具一格。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西北文集》、《四川文獻摘鈔》、《三川別誌》等。《畢堅毅先生文集》六卷(雍正十三年司昌齡鈔本,中科院,有鄧之瞻希ⅰ段鞅蔽募匪木恚ㄖ煺捉菰u次,康熙刻本,上圖)、《西北之文》十二卷(民國排印山右叢書初編本,叢書綜錄)、《西北文集》(冀滿紅點校本,山西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白夢鼐白夢鼐,字仲調,號孟新,一號蝶庵,江南江寧人。白夢鼐少與兄夢鼎勤學尚志節,時有“二白”之目。鼐舉康熙九年會試第二,官大理評事。總憲魏象樞以博學鴻儒薦,與試不第。福建鄉試,鼐爲考官,得士稱盛。著有《天山堂集》。C陳懷真陳懷真,《鶴徵錄》作陳懷貞,山東曲阜人,一作充州人。歲貢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陳維崧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南宜興人。明左都御史于廷孫,副貢貞慧子,縣學生。由都御史宋德宜薦舉,試列一等,授檢討,與修《明史》,時年五十四,越四年而卒於官。維崧天才絕艷,幼承家教。與吳兆騫、彭師度有“江左三鳳凰”之目。修髯美豐儀,海內稱“陳髯”。與王士祿、王士禛、宋實穎、計東等時相唱和。維崧詩詞文悉工。文能駢能散,而駢勝於散,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詩始為雄麗跌宕,一變而為沈鬱之調,能追蹤吳偉業。尤善填詞,淩厲光怪,變化若神。維崧與朱彜尊齊名,時稱“朱陳”。領袖陽羨,允稱清初大手筆。著有《湖海樓全集》五十卷、《湖海樓詩集》八卷、《陳迦陵文集》十六卷、《陳迦陵詞集》三十卷、《陳檢討四六文集》二十卷、《烏絲詞》四卷、《兩晉南北史集珍》六卷等。嘗與朱彜尊合刻《朱陳村詞》,又與潘眉同輯《今詞選》。《湖海樓詩集》八卷(康熙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患立堂刻本,南大)、《湖海樓詩稿》十二卷(李仙原等選,康熙六十年刻本,南大)、《湖海樓詩集》十二卷《補遺》一卷(光緒十八年重刻本,南師大)、《陳迦陵文集》六卷(王士禛等選,康熙二十六年陳宗石患立堂刻本,南開)、《陳迦陵文集》六卷(乾隆浩然堂刻本烈火神盾,南圖)、《湖海樓文集》(光緒十八年刻本,復旦)、《陳檢討四六文集》二十卷(程師恭注,康熙刻本,南師大;乾隆三十五年亦園刻本,南圖;四庫全書本)、《陳檢討四六新箋》十卷(王世樞注,抄本,皖圖)、《陳檢討集》二十卷(程師恭注,康熙有善堂刻本,南圖)、《陳檢討詩集》十二卷《詩鈔》十卷《詞鈔》十二卷(康熙二十三年天藜閣刻本,南圖)、《陳迦陵文集》六卷《儷體文集》十卷《湖海樓詩集》八卷(康熙患立堂刻本,上圖;四部叢刊本)、《湖海樓全集》五十卷(康熙患立堂刻本,南圖)、《湖海樓全集》五十一卷(乾隆六十年浩然堂刻本,南大、鎮江)。陈鸿绩陳鴻績(?-1679),字子遜,浙江鄞縣(今寧波)人。順治十四年舉人,除江南睢寧知縣,由監察御史黃斐薦舉,試列二等,擢翰林院檢討,僅十二日而卒。幼博涉經史,於儒先理學之旨,尤根極底奧。陳學夔陳學夔,字解庵,福建侯官人。康熙八年舉人。解庵當耿精忠變作,抗節匿橘園,三年不受其職。尋丁父艱,廬墓。少司寇任克溥首薦應博學鴻儒詔,薦牘有云:“昔長安賣賦,洛陽之紙頓貴。今全節罵伲£栔嗒q存。”時服未闋,郡縣逼迫,匍匐赴京,籲乞終喪,得請歸。後授甯陽令,興利除弊。撫臣錢玨疏薦遷兵部主事,督理大通橋倉務,又督廣東鈔關。清慎精明,不渝素守。以遷葬假歸,居鄉七年,足不入城市。著有《性理全注》、《杜詩注解》、《倦庵錄》、《榕城景物略》等。陳九勝陳九勝,江南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未試病故百年润发。同時荐舉者吳郡黃靜御綜選《聽嚶堂四六新書》,錄其《蘇薹覽古賦》一篇,撫今吊古,極蒼涼歷落之致。陳宏陳宏,字乾庵,順天大興人。順治十八年進士,候補主事甄宓怎么读。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陳玉璂陳玉璂(1636-?),字賡明,號椒峰,江南武進人。康熙六年進士,授內閣中書舍人。椒峰少有大志,凡天文、地志、兵刑、禮樂、河渠、賦役諸大事,莫不講求爛熟,言之娓娓。賓客輻輳,應酬不倦,以至彈琴投壺,嬉戲之樂,靡所不爲。偶有觸發,爲詩文,旬日之間動至盈尺,見者遜其才。玉璂家太湖之馬迹山,即夫椒山,故以椒峰自號。與邵青門交善,所居有壆圃,青門用少陵《遊何將軍山林韻十首》寄題。嘗修《常州府志》,人推善本。與同里董以寧、鄒祇謨、龔百藥之文同刻,稱《毗陵四子文》。康熙十八年應博學鴻儒舉,不遇。著有《學文堂集》,輯有《三吳總志》等。《學文堂詩集》十卷(康熙刻本,上圖)、《學文堂文集》不分卷(康熙刻本,南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四七册,齐鲁书社一九九七年版)、《學文堂文集》四十九卷《詩集》十三卷《耕煙詞》三卷(康熙刻本,南圖,殘本)、《學文堂文集》十六卷《詩集》五卷(光緒二十三年刻常州先哲遺書第一集附刻本,湖南師大)陳筴陳筴,字堯夫,浙江秀水人。諸生。堯夫詩見賞於曹秋嶽司農,康熙戊午,薦舉博學鴻儒,未與試而歸,藝林惜之。著有《東溪詩稿》、《秋雪集》等。堯夫詩俱散佚,其《范少伯祠詩》曰:“水榭藏仙梵,憑欄輒惘然。鴟夷誰汎宅,蝦菜斷歸船。網豔蛛絲密,薹荒雉堞縣。會稽山在望,高處沒蒼煙。”陳僖陳僖,字藹公,號餘庵,又號想園,直隸清苑人。拔貢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陳藹年十三即有聲聞社,為陳名夏、李雯獎許。稍長,南游江淮,交顧夢游、陳瑚等人,尤善計東。計東推其文為河朔第一。陳僖奔走南北,期大有為于天下。順治十三年始折節讀書,似曾以文字賈禍,心未忘世。顧炎武、曾畹皆迂道訪之。傅山、王弘撰、李因篤等皆與接納。龔鼎孳、梁清標、徐乾學兄弟亦與之親昵。康熙二十一年刻其所作詩文,《春感》十五首,《雜詩》十三首,不啻自道生平。著有《燕山草堂集》。《陳藹公文鈔》不分卷(鈔本,日本靜嘉)、《燕山草堂集》五卷(康熙二十年餘庵自刻本,北圖)程大呂程大呂,字天臺,湖北孝感人。康熙十二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大呂有《題吳孟舉黃葉村莊》詩,極工,見《篋中集》。程必昇程必昇,字東旭,陝西韓城人。順治十二年進士,授山東棲霞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程易程易,江南休寧人。廩監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成其願成其願,一作陳其願,山東樂安人,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崔如嶽崔如嶽,字宗五,號雪峰,一號青峙,直隸獲鹿人。明巡撫應麒曾孫,康熙十四年舉人。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著有《坐嘯軒瑣言》。崔華崔華(1631-1693),字蘊玉,一字不雕,江南太倉人。順治十七年舉人。《漁洋詩話》曰:“余以順治庚子爲江南同考官,得太倉崔華。不雕工詩書,嘗有句云:‘一寺千松內,飛泉屋上行。欹檣坐清晝,薄冷出蘋間。’又‘溪水碧於前渡日,桃花紅似去年時。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此例甚多,余目爲‘崔黃葉’。”家素貧,性孤寂寡合,工詩善畫,吳偉業目為“直塘一崔”。詩風清異出塵,至老不衰。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辭不就。不得志以沒。著有《櫻桃軒集》、《余不軒集》等。《崔不雕先生詩稿》(民國三十六年太倉嚴瀛鈔本,北圖)、《余不軒集》一卷(鈔本,上圖)。曹宜溥曹宜溥,字子仁,號鳳岡,湖廣黃岡籍,江西東鄉人。蔭生,侍讀學士本榮子,由湖廣巡撫張朝珍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曹禾曹禾(1638-1700),(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37-1701)字颂嘉,号峨嵋,一號未庵,江南江阴人。康熙三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告歸養母。由大学士李公蔚、杜公立德、冯公溥荐举,試列二等,改翰林院编修,歷官至国子监祭酒,以事罣誤去官。詩文學韓杜,詩字字錘煉,文尤有成就。與田雯、宋犖、汪懋麟、顏光敏、王又旦、謝重輝、曹貞吉、丁澎、葉封其名,稱詩中十子。去官時年僅四十。膺荐再出,終于不達。性耽詞賦,縱酒嗜弈,樂閑品茗,感慨甚多。著有《未庵初集文稿》四卷《詩稿》四卷(康熙十二年至十五年翁叔元等刻本,南開)、《峨嵋集》。曹溶曹溶(1613-1685),字潔躬,一字鑒躬,法人代表证明书范本號秋嶽,一號倦圃,居邑之金陀坊,晚號金陀老人,又號鋤菜翁。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崇禎十年進士,官監察御史。入清,官至戶部侍郎,出爲廣東布政使,左遷山西陽和道,裁缺補用,保舉簽發四川軍前。康熙十八年膺荐博學鴻儒,丁憂未與試。十九年,由徐元文荐,佐修《明史》。少時即有詩名,及長,風格日進,氣體自然,意匠深穩,與龔鼎孳齊名,時稱“龔曹”。又與陳之遴同年相善。家富藏書,好收宋元人文集,勤于誦讀。性愛才,主詩壇者數十年,才士歸之甚眾。鄧漢儀稱其詩“以深老生硬為主”、“近體專崇初盛,不落一字中晚”(《詩觀三集》)。亦工詞。著有《崇禎五十宰相傳》一卷、《明漕咧尽芬痪怼ⅰ督鹗怼芬痪怼ⅰ毒肫陨P植記》三卷、《劉豫事迹》一卷、《粵遊草》一卷、《學海類編》、《續獻徵錄》六十卷、《靜惕堂詩集》四十四卷等。《曹倦圃未刻編年佚詩》五冊(鈔本,粵圖)、《靜惕堂集》(抄本,日本靜嘉)、《靜惕堂詩集》四十四卷(康熙寫刻本,上圖;雍正三年李維鈞序刻本,南圖)、《荔枝吟》一卷(清鈔荔枝志餘本,北圖)、《曹秋嶽詩》一卷(康熙刻皇清百名家詩本,南圖)、《曹秋嶽詩選》一卷(鄒漪選,康熙七年序刻名家詩選本,叢書綜錄)、《曹秋嶽先生尺牘》八卷(黃汝鈺選,康熙刻本,北圖)、《倦圃曹先生尺牘》二卷(康熙雍正胡氏含暉閣刻本,南圖、人大,人大藏本有佚名批校)。蔡方炳蔡方炳(1626-1709),字九霞,號息關,別號息關學者,江南昆山人。明山西巡撫忠襄懋德之子,長洲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托病不與試。性嗜學,工詩文,亦兼行草。其父懋德嘗取前人格言,分條輯錄,以自砥勵。方炳得其手稿,每攜以自隨,未及編次,而爲人竊去。至年六十餘,因采擇諸儒緒論,仿懋德原編體例,復爲《憤助編》以補之。繪有《著書圖》,詩文題詠,盡一時名流。著有《廣治平略》正續四十四卷、《增訂廣輿記》二十四卷、《憤助編》二卷、《銓政記》一卷、《馬政記》一卷、《歷代茶榷志》一卷、《長洲縣志》二十二卷、《恥存齋集》(一作《恥存齋稿》典雅阁,又作《愿學齋集》)二十卷等。儲方慶儲方慶(1633-1683),字廣期,號遁庵,一號遁安,江南宜興人。康熙五年解元,六年進士,七年除山西清源縣知縣,有循聲。康熙三年,詔廢八股,用策論。五年,方慶以策論舉省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是時,方慶所爲文章重天下,對策灑灑四千餘言,伉直明切,論者方之董膠西、晁家令。他文率雅健,長於議論。出令清源,會三陲用兵,清源以小邑當孔道,軍興旁午,民重困,君舉債補苴,不加派閭左一錢。康熙十七年,以博學鴻儒徵入京,謝客蕭寺,足不及公卿門,報罷。投劾歸里,遂齟齬以終。初,與胞兄儲善慶、堂侄鋤振同年成進士,名震一時,有“宜興三儲配三蘇”之稱。工詩古文詞,詩文多反映民生疾苦。魏學湛拗小翱諏⒃~賦傳華國,不使才猷說濟川”之句,是其實錄。著有《遁庵文集》十二卷、《詩集》各體共千首、《東湖記》一卷等。《鋤遁庵文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康熙四十一年儲右文等刻本兔兔快运,南圖、川圖;光緒二年宜興儲氏家刻本,南圖;清刻本,無錫。按:康熙四十一年刻本于康熙五十二年增刻李光地序,川圖藏本有雙流劉咸炘評語。或題為《遁庵文集》)、《儲遁庵文集》六卷(清刻本,首都,缺卷一)。D,鄧漢儀鄧漢儀(1617-1689),字孝威,號舊山,別號舊山農、缽叟,江南泰州人。鄧旭弟,布衣。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儒,以年老授中書舍人。歸里,寓董子祠,執業就問者塞市。鄧漢儀淹洽通敏,貫穿經史百家之言,尤工詩學,爲騷雅領袖。太倉吳梅村、合肥龔芝麓,皆與之倡和。洽聞廣見,頗重氣節。與冒襄、余懷等交往,嘗參與“虎丘集會”以重振復社。入清後,從查繼佐學于杭州敬修堂。歿前二年,猶偕冒襄訪孔尚任于興化,峙e“花洲社”。孝威與國初諸前哲遊,洽聞廣見,所選《詩觀》四集,雖未脫酬應,然亦足備後人采擇银婚是多少年。著有《淮陰集》、《官梅集》、《過嶺集》、《濠梁集》、《燕薹集》、《甬東集》、《被徵集》、《慎墨堂筆記》一卷,《詩觀》初、二、三集、別集,《簫樓集》等。與修《江南通志》、《揚州府志》。《官梅集》一卷(清無近名齋抄本、1980年泰州古舊書店抄本,南圖)、《慎墨堂詩拾》不分卷(道光周庠輯鈔本,北圖)、《慎墨堂詩拾》九卷《筆記》一卷(漢畫軒鈔本,北圖)、《慎墨堂全集》(揚州鈔本,天津師大)。鄧林梓鄧林梓,一名琳梓,字肯堂,號玉山,江南常熟人,布衣。明孝廉文度先生之曾孫。爲諸生,名籍甚,尋以糧累罣誤黜去。居久之,朝廷有博學鴻儒之詔,被薦入都,卒。林梓生而穎異,年十三作《空谷詩》,見賞於松園老人,呼之爲“鄧空谷”。既除諸生籍,益肆力於詩歌,唱酬皆一時勝侶。古文亦有筆,嘗爲瞿桂作《年譜》,紀事本末,纖悉不僞。錢謙益極稱之。著有《玉山詩文集》。杜越杜越(1596-1682),字君異,號紫峰,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明諸生。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儒,以老疾未及赴試而罷,特授內閣中書以寵之。越三年而卒,門人私謚文定先生。少師鹿善繼,究極理奧。與孫奇逢友善,自謂五十年受知最深。家貧,教授生徒以給饘粥,粗糲衣褐,苟完而已。即束修亦不受,孺人與同志,紡織佐之。與人處,油然和易,終身無疾言怒色。居新安,新安人化之,風俗一變。年八十餘,飲啖不衰。縣人高尚書問以養生之術,曰:“無之,但平生未嘗嗔怒,或以此得老壽耳。”平生志行高潔,剛介絕俗。左光斗、魏大中等罹珰禍,倡議聚金納贖之,不稍避。康熙十八年應王五修招,講學新安南陵草舍,一時名彥如魏蓮六、崔夏章、趙玉峰、陳敬齋、馮雪蘿等咸師事之。為學不立門戶。性和易,心事如寒潭映月,了無滓穢。辭徵時題壁有“混跡依鷗近,藏名應馬真”之句,為時傳誦。著有《紫峰集》十四卷(康熙十三年刻本,凡詩四卷、詩餘附焉、雜文十卷杨媛草,北圖)。戴王綸戴王綸,字經碧,直隸滄州人。戶部尚書明子,順治十二年榜眼,授編修,歷官江西糧儲道參議。膺博學鴻儒荐,丁憂未與試。戴茂隆戴茂隆,浙江平湖人。國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戴廷栻戴廷栻(1618-1691),字楓仲,一字維吉,號補巖、符公,祁縣人。歲貢生,明戶部員外郎戴卟印?滴跫何矗e博學鴻儒,不第。後官聞喜訓導,楓仲《酬亭林先生》詩,有“虛名空爾爲,實禍亦此也”之句,似曾遘禍而作。其《京師春興詩》云:“憐才天子恩無極,應詔詞臣筆不停”,又云:“喜將白髮觀三輔,甘抱青箱老一經”,似亦經膺薦入都,與試不遇。然它無可考。著有《枫林一枝》、《半可集》等。《楓林一枝》(康熙刻傅山序本,祁縣)、《半可集》四卷(清初刻本,晉圖;清刻本,粵圖)、《半可集備存》一卷(光緒二十年榆次常氏石印本,晉圖;光緒三十二年戴氏家刻本,南開;民國晉新書社鉛印本,祁縣)。董俞董俞(1631-1688),字蒼水,號樗亭,別號蓴鄉釣客,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吏部侍郎邃初孫,順治十七年舉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至山東遇盜,劫其裝,生平著作在行篋中,追索之,被刃傷而返。好遊,所至多吟詠。詩文與錢芳標齊名,人稱“錢董”。兄含,字閬石,順治辛丑進士,亦有文名,稱“二董”。子溶,字晴川,高才早卒。著有《玉鳧詞》(一名《盟鷗草閣詞》)二卷及《北遊》、《浮湘》、《度嶺》、《樗亭》等集。《樗亭詩稿》十二卷(康熙刻本,北圖、上圖,上圖藏本缺卷十一至十二)、《南村魚舍詩草》不分卷(道光刻本,上圖)、《南村漁舍詩草》七卷《浮湘草》一卷《度嶺草》一卷(康熙刻本,上圖,按:《浮湘草》、《度嶺草》均為鈔補)。F馮勗馮勗(生卒年不詳),字方寅,號勉曾,又號葑東逸史,江南長洲人,布衣。由庶吉士楊作楨薦舉,授檢討,罷歸。康熙二十七年在京師,朱竹垞方謫官,招諸同年集六枳園,對菊分韻賦詩。竹垞有“可怪南鄰馮檢討,酒錢肯爲謫官慳”之句。後葑東亦緣事罷歸,康熙四十二年以迎駕,復原官。著有《葑東集》。馮行賢馮行賢,字補之,一名景賢,又稱馮咎,號圃芝,江南常熟人,馮班長子。自少稟承家學,以詩世其家,而書法篆刻,並擅精妙。中歲入京師,名籍甚。王公貴人爭折節下之。舉博學鴻儒,不售,歸里,卒。君詩初學溫、李,如其家翁。晚乃稍規白、傅,變綺麗而清真矣。與蒲阪吳雯天章交善。著有《餘事集》十卷。《餘事集》八卷(虞山楊氏鈔本,南圖;清鈔本,上圖;常熟圖書館鈔本,常熟)。馮雲驤馮雲驤(約1630-?),字訥生,號約齋,山西振武衛人。方伯如京子,順治十二年進士,授大同府教授。康熙十八年膺荐博學鴻儒,與試不第。遷國子監博士,累擢戶部郎中,出爲四川提學僉事。雲驤籍華貫,不習爲紈絝態,奮迹詩書,以早年決科第,而勤修職業,不蘄躐進,所至以廉明著。尚書魏環極嘗言:“訥生見識高,議論正,稱爲畏友。”先是任學博時,與雲中徐化溥遊,梓其集,行於世。弟雲驌,丙辰進士,官至禮科給事中。著有《寒山詩餘》一卷、《蜀游草》、《訥生詩集》六卷、《約齋文集》四等。《蜀游草》一卷(康熙刻本,北圖)、《訥生詩集》六卷(民國二十三年馮鵬翥太原鉛印本,南圖)、《約齋文集》四卷(順治十年刻本,中科院,有鄧之瞻希馮京馮京,字山公,一字香遠,號少渠,浙江錢塘人,國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辭不就。著有《少渠詩文集》。《己未詞科錄》卷八秦瀛按曰:“盧抱經學士文弨嘗貽余先生集,古文詞卓然名家,而世少知者。先生蓋學士之外王父也,學士父存心,字玉巖,乾隆丙辰亦舉鴻詞科,報罷,即先生女夫也。”范必英范必英(1631-1692),原名雲威,字龍仙,後改今名,字秀寶,號秋濤,一號伏庵,自號野野翁,又稱杜圻山人,江南吳縣人。明提學參議允臨子,順治十四年順天舉人,由庶吉士彭會淇薦舉,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先生于書無不窺,而以五經爲本。于史事尤熟,每一篇成,咸服其精審。既分纂事畢,即謝病歸。自稱野野翁,又稱杜圻山人。所居芝蘭堂三楹後萬卷樓藏書遍滿,日吟諷其間,自得也。性固簡默,世務不以攖懷,而學求實用,于禮樂、政刑、邊防、漕輓、屯田、兵制、農桑、水利之書,無不究其失得,善敗可指數。詩古文詞綺麗雅馴,晚喜汲引後進,從遊者二百餘人。著有《寤言集》。范鄗鼎范鄗鼎(1626-1705),字彪西,一字漢銘,山西洪洞人秾李夭桃。康熙六年進士。十七年,朱太常裴薦博學鴻儒,以母老辭。四十二年,康熙西巡,進所輯理學書,御賜“山林雲鶴”四字。後卒于家。鄗鼎性孝友,通籍後閉戶讀書,立希賢書院,置學田,修虞士晉太師、明韓尚書衛太守墓。闡明絳州辛全之學,與應潛齋撝谦、李二曲顒以理學著於南北。子翷亦以五經中辛卯副貢,癸巳舉人。著有《理學備考》三十四卷、《五經堂文集》五卷、《五經堂野歌》一卷、《語錄》一卷、《續垂棘編》三集十卷、四集九卷、《三晉詩選》四十卷、《晉詩二集》十六卷等。《五經堂文集》五卷(康熙五經堂刻本,中科院考古所)。方象瑛方象瑛(1632-1685後),字渭仁,號霞莊,浙江遂安人。明大學士逢年孫,康熙六年進士,候選中行評博。由總督倉場侍郎嚴沆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授翰林院編修,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典試蜀中,盡心甄錄,不苟充賦,蜀士蒸然一變。尋請歸里,不復出,苞苴竿牘,一不至於門。卒之日,闔邑建思賢祠於城南。官至翰林院侍講。晚自號金門大隱。著有《骞偌贰ⅰ督∷升S集》二十四卷《續集》十卷(康熙刻本,南圖)、《健松齋續集》十卷附《史傳擬稿》二卷(康熙四十年刻本,南圖)、《松牎筆乘》、《方氏先賢考》等。方象璜方象璜,字雪岷,浙江遂安人。順治十六年進士,除湖洲府推官,改合肥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後期未與試。傅山傅山(1605-1685后),(亞權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07-1684,待考),原名鼎臣,初字青竹,改青主,號嗇廬,又號真山、石道人,改署公之它,亦曰朱衣道人,山西陽曲人。明天啟元年諸生,入清不仕。少長晉中,得其山川雄深之氣汪芷榆,思以濟世自見。甲申以連染遭刑戮,抗詞不屈,絕粒九日,幾死。門人有以奇計救之者,得免。天下大定,始以黃冠自放。戊午,給事中李宗孔、劉沛先以先生薦博學鴻儒,時年已七十,以病固辭,不獲。有司令役夫舁其床以行。將到京,以死拒不入城。蔚州魏公乃以老病上聞,詔免試,特授中書以寵之。益都馮溥強之至午門謝,次日遽歸。系一方人望,顧炎武入晉依之,其《答鈍翁書》云:“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傅山書畫亦妙古今,人爭重之。又善歧黃,常與其子眉挽車賣藥于四方。論文不喜歐、曾,以為是江南之文也,故自號西北老人。著有《傅青主男科》二卷《女科》二卷《產后篇》二卷、《紅羅鏡雜劇》不分卷、《太原段帖》等三種共九卷、《霜紅龕集》四十卷等。《傅青主詩文稿》一卷(手稿本,山西善本書目;稿本,上圖,此本有董壽平跋)、《傅徵君霜紅龕詩鈔》不分卷(乾隆三十二年河東劉贄止軒刻本,南圖)、《霜紅龕詩略》一卷(清初戴廷栻刻晉四人詩本,浙圖)、《冷雲齋冰燈詩》一卷(道光昭代叢書本)、《樂飢齋詩草》(宣統元年國學保存會石印本)、《太原段帖稿》不分卷(稿本,晉博)、《霜紅龕集》十二卷(乾隆十二年張耀先生生堂刻本,上圖、蕪湖)、《霜紅龕集拾遺》(張廷鑒、張廷銓拾遺,嘉慶至咸豐鈔本,太原)、《霜紅龕文》四卷(光緒三十三年平妖王晉榮校刊本,晉圖)、《咳唾珠玉》二卷《補遺》一卷《霜紅龕文》四卷(光緒三十三年王晉榮刻本,山西大學)、《霜紅龕集》三十八卷(光緒三十三年刻本,北圖)、《霜紅龕集》十八卷(光緒三十三年王晉榮刻本,南圖)、《霜紅龕集》口卷《體詞》一卷(藍格鈔本,南圖)、《霜紅龕集》四十九卷(咸豐四年山西晉陽書院刻本,南圖;宣統三年山陽丁氏刻本,南大;一九八五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影印本)、《傅山全書》(劉貫文、張海瀛、尹協理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排印本傅扆傅扆(1614-1684),字蘭生,一字彤臣,號荔農,亦稱麗農,山東新城人。順治十二年進士,授河間府推官,行取擢御史,歷官至江西道監察御史。順治十八年乞養歸,出河間,遮道攀轅者數千人,公題詩驛壁云:“直道至今風尚在,士民接踵問平安。”其感人之深至此。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卒年七十四。荔農博雅能詩,作詞曲亦跌宕有致。著有《話雨山房詩草》、《漬槻堂近詩》等。《話雨山房詩草》二卷(稿本,魯圖)、《漬槻堂近詩》一卷《燕南日徵草》一卷《落花詩》一卷《漬槻堂集唐》一卷(順治刻本,中科院,有鄧之瞻希ⅰ稘n槻堂近詩》六卷(清鈔本,魯圖)。法若真法若真(1613-1696),字漢儒,號黃石,一號黃山,山東膠州人。順治二年以五經特賜中式,授中書舍人。三年成進士,改庶吉士,遷編修,再遷秘書院侍讀,歷官至江南布政使。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未就試。若真詩古文詞少宗李賀,晚乃歸心少陵,不屑櫛比字句,依倚門戶,惟其意所欲爲天韵古筝,不古不今,自成一格。著有《黃山詩留》十六卷。《黃山集》二卷(清鈔本,北圖)、《黃山集》六卷(康熙二年序刻本,南開)、《黃山詩留》十六卷(康熙三十八年序又敬堂刻本,南圖、鎮江博物館)。費密費密(1625-1701)(亞權案:一作1623-1699,待考),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成都人。費經虞子。少逢張獻忠起義,嘗在蜀組織團練抗拒農民軍。先后奉父入滇、游秦,轉徙揚州、泰州。父歿后,往蘇門謁孫奇逢,稱弟子。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及荐修《明史》,皆力辭。甘于授徒、賣文為生。費密世其家學,治經外,亦工于詩文。與錢謙益等往還。其詩以漢魏為宗,格律老蒼,矯岸自異。長篇得杜甫遺意,五言律尤清雋。“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一聯深得王士禛激賞,譽為“十字千古”。李調元稱之為“西蜀巨靈手”。王士禛盛稱其詩,而其文不甚著。著有《荒書》一卷附校記一卷、《弘道書》三卷、《燕峰文鈔》一卷、《燕峰詩鈔》一卷、《費氏遺書》三種;編有《唐宮闈詩》三卷。《燕峰詩鈔》二卷(清鈔本,北京宣武區圖)、《燕峰詩鈔》一卷(民國九年刻怡蘭堂叢書·費氏遺書三種本,人大)、《燕峰詩鈔》不分卷(1964年泰州古舊書店據乾隆鈔本傳鈔、據怡蘭亭本補鈔本,安徽師大)、《燕峰文鈔》一卷(四庫存目本)。亞權案:鉛山蔣士銓有《題費處士密遺像詩》曰:“上書無益起義兵,壯士自結飛來營。高定關中十萬戶,俨桓曳溉碎L生。司命三軍費孝子,剪發辭官父歸里。攜兒避亂陷凹蠻,黃金竟贖全家死。楊展鎮蜀真英雄,孝子入幕參元戎。青神江底沈夔j,窮奔膽落張獻忠。得儋Y糧即拒伲胖萃吞镄⒆恿ΑD涣挪疟俣欧ǎ褜㈥庛迯堃淼隆A蓨^起報仇軍,孝子獨赦花溪民。展轉兵戈遂亡命,故鄉焚掠無荊榛。折節治經三十八,換盡滄桑逃劫殺。支筇五嶽不談兵,倚馬千言看給紮。著書等身百廿卷,詔舉鴻儒力辭免。幾度題詩壓謝陶,平生賣藥師盧扁。心喜揚州好墓田,老來棲息大江邊。姓名已入遺民錄,著作分藏石室編。深衣幅巾寫遺象,獨立蒼茫空倚傍。那須靜坐習枯禪,可惜儒官老名將。昇平埋骨野田村,七十老翁流寓身。誰爲亂世文中子,翁是城都跛道人。”此詩述費密遺事頗悉,故全錄之。惟稱“心喜揚州好墓田”,似與《四庫全書提要》所稱流寓吳江以終者互異。又,《江蘇詩徵》卷一一五錄蔣徵蔚《題費處士密遺像四首》,其一曰:“蠻洞歸來客,滄桑劫後身。江湖寒布褐,心史老遺民。虎口人猶怖,蠶叢句最神。淒涼懷故里,愁絕草堂貧。”(參邵海清、李夢生校箋本《忠雅堂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一三六三至頁一三六四頁。)G高詠高詠(1622-?),字阮懷,號遺山,江南宣城人。歲貢生,候選知縣,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所撰史稿,皆詳慎不苟。高詠幼有神童之目,其學無所不窺,書畫與詩,世稱三絕。檢討與同里施閏章、梅杓司友善,過從無虛日。非是,即剝啄頻聞不應也。弱冠爲諸生,屢試第一。應鄉試,前後十五不中。年近六旬,始以貢入太學。時昆山徐西元文爲大司成,延之家塾。一日酒間,公舉觴屬曰:“先生早致盛名,余甫就傅,願一見顔色,不可得幾作天外人想。今不意屈致門下,敬爲先生壽。”先生唯唯,取酒立盡,不作遜謝語。又數年,入翰林。未幾,以老病去官,卒。潘耒挽詩有云:“垂老一官榮城下,酷貧佳名滿人間。”實錄也。己未薦舉諸君,文章之爾雅不必言,而難進易退,立意較然。其高風亮節,亦豈長安冠蓋中所易觀?擬之天半朱霞,可望而不可即,如阮懷者,庶可當此言而無愧矣。其詩多清微淡遠之作,與施閏章齊名,號“宣城體”。著有《遺山堂集》不分卷(清抄本,南開)、《遺山詩》四卷(道光十年信芳閣木活字排印國初十家詩鈔本,廣西師大)。
高士奇高士奇(1643-1702),(亞權案:《清人別集總目》作1645-1704,待考)字澹人,號江邨,一號竹窗,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監生,以御試鍾王書法,授內閣中書,直南書房,賜同博學鴻儒考試,庚申授侍講,累官詹事府詹事,加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後以母老陳情,不赴再起之詔。諡文恪。所為詩諸體具備,豐而不失之靡,約而不失之促,和平爾雅,才華贍敏,詩中自注尤足徵一時掌故。著有《清吟堂全集》七十三卷(康熙刻本,南大、南圖)。《續唐三體詩》八卷(康熙刻本,上圖)、《城北集》八卷(康熙刻本,南大)、《苑西集》十二卷(康熙高氏郎潤堂刻本,南圖)、《隨輦集》十卷《續集》一卷(康熙三十一年刻本,山大)、《獨旦集》八卷(康熙三十一年刻本,南圖)、《歸田集》十四卷(康熙三十一年刻本,贛圖)、《高江村集鈔》六卷(日本賴襄選,日本天寶二年刻本,北圖)、《經進文稿》(康熙郎潤堂刻本,南圖)、《經進文稿》六卷《隨輦集》一卷(乾隆刻本,上圖)、《塞北小鈔》(康熙四十四年刻本,河南師大;陸惟鎏鈔本,上圖,附《蓬山密記》一卷)、《清吟堂全集》九卷附《神功聖德詩》及《漠北蕩平凱歌》二十首(康熙三十九年郎潤堂刻本,南圖)。秦瀛《己未詞科錄·傳略三》“高士奇”條按語曰:“文恪以能書入直內廷,渥被恩眷,嘗爲都御史郭公琇所劾。相傳文恪嘗屬健庵徐公以扈從東巡,錄丐序於先宮諭,未應,徐公乃自爲之。文恪銜先宮諭甚。甲子順天科場之獄,皆文恪密爲主之,第其事私不著耳。”高向台高向台,字泰陛,山西翼城人。康熙六年進士,授內閣辦事中書舍人玛德来娜公主。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高層雲高層雲(1634-1690),字二鮑,號謖苑,一號菰村,江南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檢討承祚孫,康熙十五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歷官大理寺評事、廣西鄉試副考官、《一統志》纂修官、吏科給事中、通政司參議、至太常寺少卿,卒于官。層雲號大節,敢直言。博學強記,刻意為詩文,所作《臨雍賦》,見稱于時。疾俗學之陋,詩宗杜甫,尤工書畫,時稱“太常三絕”。亦擅詞。著有《改虫齋集》、《改虫齋詩略》九卷、《改虫齋詞》一卷等。《改虫齋詩略》八卷《詞略》一卷(乾隆刻本,南圖)。顧豹文顧豹文,字季蔚,號且菴,浙江錢塘人。順治十二年進士,除真陽知縣,招流亡,立監肆,建學宮,於黃叔度祠設文會,以殿最諸生。行取,擢台班,巡視東城,尋出按湖廣,察川蜀。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以病辭。遭內外艱,歸里,時年四十九,引病不出。得城北葛氏廢園,乃芟劐荒穢,建小樓,與二三老友商略經史,名曰願圃,追白、蘇之遺風,舉洛社之故事。卒年七十有五。著有《世美堂集》。顧景星顧景星(1621-1687)霍凡,字赤方,號黃公,別號金粟道人,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明末貢生。南明弘光朝時考授推官。入清后,屢徵不仕。康熙十七年舉博學鴻儒,稱病不就。少聰慧,龔鼎孳識其于總角時,譽之曰“江夏黃童,天下無雙”。長更博覽,才氣縱橫,詩文雄瞻。與黃岡杜濬齊名,時稱“杜顧”。在京師時,與方孝標、邵長蘅、周亮工、施閏章等交游,頗受器重。詩詞多故國黍離之痛。私謚文靖。著有《黃公說字》、《白茅堂集》四十六卷、《童子集》三卷、《願學集》八卷、《書目》十卷、《顧氏列傳》五卷、《阮嗣宗詠懷詩注》二卷、〈白茅堂詞〉一卷、《李長吉詩注》四卷、《讀史集論》九卷、《贉池錄》一百十八卷、《南渡來耕集》七十三卷、《二集》十四卷等。《白茅堂詩選》九卷(清宋氏漫堂抄本,北圖)、《白茅堂集》四十六卷(康熙二十四年刻本,湘圖;光緒二十八年補康熙刻本,南圖)、《白茅堂集》(同治湖北刻本,川圖)、《白茅堂詩文全集》四十六卷《詩餘》三卷《別集》十九卷(光緒十三年刻本,遼圖)、《白茅堂詩文全集》(光緒三十年補刻本,天津師大)。顧鼎銓顧鼎銓,字逢伯,榜姓張,浙江仁和人。順治甲午順天舉人,除山西蒲城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兵燹之後,百計招徠,民皆復業。歲旱,鑿石爲渠,以資灌溉。又廉得巨猾爲閭里之害者,置之法,民受其惠。子祖榮,官內閣學士。顧彩(補)顧彩(1650-1718),字天石,一字湘槎,號補齋,又號夢鶴居士,江蘇無錫人。七歲能詩,十二歲時已裒然成集。總角負異才,名噪都下。袁枚賞其“虎目如燈夜過山”句,傳誦一時。康熙十七年開博學鴻儒科,三親王共欲舉薦,彩薦潘耒自代。與孔尚任友善,工曲,《小忽雷傳奇》皆彩爲之填詞。官至內閣中書。有《往深齋詩集》八卷、《辟畺園文稿》、《鶴邊詞》,又名《往深齋詞》。康熙四十八年編就《草堂嗣響》,又有《楚辭譜》、《南桃花扇》、《后琵琶記》等傳奇,《第十一段逶~話》彈詞等。《往深齋詩集》八卷(康熙四十六年孔毓圻辟疆園刻本,北圖)、《容美紀游》一卷(清鈔本,南圖;吳柏森校注,湖北地方古籍叢書本,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顧炎武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更名絳,字忠清。清兵南下,南明弘光建元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以示抗清之志,復以避仇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稱亭林先生。江南昆山人。明贊善紹芳孫。清兵渡江,崑山城破,母王氏殉節,遺命炎武「無仕異代」。後炎武受到一家僕與仇家的迫害,輾轉流徙,順治十一年,將家僕溺殺,以殺人罪下獄,賴友人救助減刑免死。其後仍受到仇家追殺,於順治十二年赴北游歷,來往於山東、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先後六謁明陵。康熙十七年,受薦博學鴻儒科,以死力辭。晚歲居陝西省華陰縣,全祖望為撰《神道表》稱:“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可見其認真嚴謹。著有《左傳杜解補正》三卷、《九經誤字》一卷、《音論》三卷、《詩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韻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韻補正》一卷、《顧氏譜系考》一卷、《歷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營平二州地名記》一卷、《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昌平山水記》二卷、《山東考古錄》一卷、《京東考古錄》一卷、《譎觚》一卷、《求古錄》一卷、《金石文字記》六卷、《石經考》一卷、《日知錄》三十二卷、《菰中隨筆》三卷、《救文論格》一卷、《襍錄》一卷、《二十一史年表》八十卷、《肇域記》一百卷、《文集》六卷、《詩集》五卷等。《亭林詩稿》六卷(光緒幽光閣據戴子高家藏潘耒手抄本排印本,上圖)、《蔣山佣詩集》六卷(清抄本,天一閣)、《亭林詩集》五卷(康熙刻本,南圖)、《亭林先生集外詩》四卷(孫詒讓輯,稿本、民國刻本,杭大)、《亭林先生餘集》一卷(乾隆三十八年長州彭紹升刻本,上圖)、《亭林先生詩箋注》十七卷《校補》一卷《集外逸詩》一卷(徐嘉輯注、李詳等校補,光緒二十三年徐氏味靜齋刻本,南大)、《顧亭林詩集匯注》六卷(王蘧常輯注、吳丕績標校,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本)、《亭林文集》六卷《詩集》五卷(清吳江潘氏遂初堂刻亭林遺書本,晉圖;四部備要本;國學基本叢書本)、《顧亭林詩集》五卷《校補》一卷《文集》六卷《餘集》一卷(四部叢刊本)、《亭林詩集》五卷《文集》六卷《餘集雜錄》一卷《同志贈言》一卷(清初刻本,復旦)、《顧亭林詩文集》(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排印本)。H黃始黃始,字靜御,號東吳廡客,江南吳縣人,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黃與堅黃與堅(1620-1701),字庭表,號忍庵,江南太倉人。順治十六年進士,候選知縣。由江甯巡撫慕天顔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編修,纂《明史》。未幾,復命分修《一統志》。生平崇尚經術,輯解甚多,詞賦蓋其餘事。在史局慨然有志於班、馬、荀、袁,撰志、傳最有體要。其操行修潔,在京師杜門謝客,寂寂也。官至詹事府贊善。贊善以葬親乞歸,三十八年聖祖南巡,進所著《易學闡一錄》,賜“如松堂”額。著有《大易正解》、《易學闡一錄》、《諸經論說》、《月令輯要》、《忍庵集》一卷(順治刻太倉十子詩選本)、《忍庵集文稿》二十卷(清刻本,日本內閣)、《忍庵集》二十六卷(康熙十六年刻本,蘇大)、《願學齋文集》四十卷(清抄本,北圖)、《太倉州志》等。黃虞稷黃虞稷(1629-1691),字俞邰玄女经2,號楮園,福建晉江人。其父黃居中,字明立,號海鶴,明季為南京國子監丞。虞稷七歲能詩,號神童。十六歲入縣學。年未二十,文章雅健,學問淵博。羅繼峰薦舉博學鴻儒,丁母憂未與試。困諸生三十餘年。因左都御史徐元文薦,與修《明史》和《一統志》,召入翰林院。著有《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楮園集》十卷、《明史藝文志稿》等。《四庫全書總目·千頃堂書目提要》曰:“焦竑《國史·經籍志》既誕妄不足爲憑,傅維鱗《明書·經籍志》、尤侗《明史·藝文志稿》尤冗雜無緒,考明一代著作者,終以是書爲可據。所以欽定《明史·藝文志》頗採錄之。略其舛駁而取其賅贍可也。”《千頃堂書目》附索引(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版)。黃宗羲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浙江餘姚人。父尊素,明御史,以東林黨人劾魏忠賢,與楊漣、左光斗等同死詔獄。宗羲年十九,袖疏入京,訟冤歸,忠臣孤子之聲聞都下。受業劉宗周,聞找馍鳘氈畬W,寧波績學之士數十人連袂稱弟子。重氣節,輕生死,為東林弟子領袖,參與作《南都防亂揭》,幾被殺。清兵南下,黃宗羲組義師抗擊失利,入四明山結寨自固,又依魯王入海圖只謴汀J聰『鬂撔闹觥G逋⑼逼利誘,屢經徵召,終不為所動,拒不赴應。詔徵博學鴻儒,葉公方藹先以詩慫惥。公卒以老病辭。魏象樞曰:“吾生平願見而不得見者三人,夏峰、梨洲、二曲也。”乃詔取所著書宣付史館。先生既不就舉,命子百家至京與修《明史》。二十九年,上以海內遺獻問,尚書徐乾學舉宗羲,但言其衰老,乃止。宗羲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氏之教,無不精研。學者稱爲梨洲先生。年八十有六卒。著有《易學象數論》六卷、《深衣考》一卷、《孟子師說》二卷、《明儒學案》六十二卷、《今水經》一卷、《四明山志》九卷、《歷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學案》二卷、《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約》四卷、《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明文案》二百卷、《待訪錄》一卷、《曆法》十卷、《匡盧遊錄》二卷等。《南雷詩歷》四卷(康熙刻增修本,南圖)、《黃梨洲詩集》(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南雷文案》十卷《外卷》一卷(康熙十九年刻本,南開)、《南雷雜著》不分卷(稿本,上圖)、《南雷雜著真跡附釋文》(吳光整理釋文,台灣學生書局一九九〇年版)、《黃梨洲文集》(陳乃乾編,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附錄》一卷《詩歷》三卷(康熙二十七年刻本,南開;四部備要本)、《黃宗羲全集》(沈善洪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至一九九四年排印本)。黃瑚黃瑚(1635-1672),字夏孫,號大夏,江南無錫人。《無錫縣誌》載葉方藹以鴻博薦,遘疾,不行而卒。此誤也。夏孫與華天沐學泉爲中表,天沐云夏孫沒數年,天子下詔,求博學宏儒,而黃子死矣。顧棟高爲夏孫傳亦云:“先生爲葉公方藹所知,沒後七年爲康熙己未,內外臣僚舉博學鴻儒,葉公主其事,而先生早前沒。”其言皆確鑿可據。獨怪乾隆庚午修縣誌,棟高亦與纂修,自相矛盾,何耶?夏孫早入雲門社,以古文名,秦瀛嘗序其集。著有《黄夏孙遗集》等。《黄大夏文》一卷(清抄本,南图,按:此本有刘师培跋)、《黄夏孙遗集》二卷(清刻本,北图)。惠周惕惠周惕(?-1696),原名恕,字元龍,號硯溪,別號紅豆主人、紅豆先生,江南長洲人。父有聲,字律和,明末歲貢生,與同里徐枋友善,以九經教授鄉里。周惕少傳家學,又從枋及汪琬遊,究心經學,工詩古文詞。既壯,阨於貧,遍歷四方,與當代名人交。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丁憂未與試。康熙三十年成進士,選庶吉士,以不習滿文散館外放,改密雲知縣,有善政,卒於官。吳中惠氏,三世以經學著稱,惠周惕為創始者。其子士奇、孫棟承其家學,世稱“吳門三惠”,亦曰“蘇州學派”。惠周惕善說詩,所作詩格兼唐宋,皆自出新意,豐神轉佳。著有《易傳》、《春秋三禮問》、《詩說》三卷、《硯溪詩文集》若干卷等。《研溪先生詩集》七卷(康熙惠氏紅豆齋寫刻本,上海黃裳)、《硯溪先生遺稿》二卷(清惠氏紅豆齋鈔本,北圖;民國二十七年排印庚辰叢編本)、《硯溪先生全集》十一卷(清惠氏紅豆齋刻本,南圖)、《北徵集》(清寫刻本,上圖)。侯七乘侯七乘,字仲輅,山西汾西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除福建武平縣知縣,調閩縣知縣,仲輅知閩及武平二縣,廉靜慈祥,能寬徭恤民,又善講學課士辽宁家校通,頗有政績。以憂去,後擢廣信郡丞,遷江西廣信府同知。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著有《孝思堂全集》等。《孝思堂文集》一卷《詩集》一卷《聯集》一卷(康熙九年刻本,中科院、華東師大,中科院藏本有鄧之瞻希ⅰ缎⑺继萌肥恚滴鹾钍峡瘫荆还饩w二十八年汾西縣令六安程長椿補刻本,北圖)。胡周鼒胡周鼒,字其章,娄清江南太倉人。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榜姓周,官刑科給事中。其章負氣節,爲復社十哲之一。授給事甫三月,疏請封懿安張后,帝怒,下逡陋z,革職擬城旦,至福王時御史沈震荃疏薦不報,銓部嘗擬復原官,塚宰徐石麒寢之。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力辭不赴。著有《葵逄眉贰J嵇宗孟嵇宗孟,字淑子,號子震,江南山陽人。崇禎九年舉人,授浙江餘姚縣知縣,官至杭州府知府。宗孟天資穎異,善屬文,詞采壯麗。由乙榜歷守杭州,遽乞歸。薦舉博學鴻儒,堅以疾辭。嵇美髯,眉間一寸。治杭州時,事無臣細,皆委曲周詳,夜以繼日,不以爲勞。郡有好古樂道之士,必折柬招之,不至,雖蓬蓽,親造訪焉。著有《立命堂集》二十卷、《立命堂二集》十三卷、《蠡史》一卷、《星路陽秋》一卷、《識小箋》一卷、《詩拇》一卷、《甌樂行舊錄》一卷、《詩餘》一卷。《立命堂二集》六卷(康熙刻本,上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四五冊,齊魯書社,一九九七年版)、《楚江蠡史》不分卷(康熙十年嵇氏立命堂刻本,北圖)嵇永福嵇永福,字爾遐,號漪園,江南無錫人。順治乙未進士,授浙江嚴州府推官,左遷山東歷城縣縣丞。康熙十七年膺薦博學鴻儒,過山左,聞母病,欲告歸,不獲。有《述懷詩》六首。赴京與試,報罷。著有《漪園遺稿》。紀炅紀炅,字仲霄,號胐庵,直隸文安(今属河北)人。諸生,一作獻縣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以天性疏放,恐妨遊覽,稱疾不與試。性好游覽,足跡幾遍天下。好詩,所傳題詠最富。論者謂其詩如蒼松古柏,挺拔千仞。著有《桂山堂詩鈔》八卷。纪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曰:“族祖徵君公諱炅,康熙己未舉博學鴻詞,以天性疏放,恐妨遊覽,稱疾不預試。嘗至登州觀海市,過一村塾小憩。見案上一舊端硯,背刻狂草十六字,曰:萬木蕭森,路古山深;我坐其間,寫《上堵吟》。側書‘惜哉此叟’四字,蓋其號也。問所自來。塾師云:‘村南林中有厲鬼,夜行者遇之輒病。一日,兴牌涑觯直虛糁分烈荒苟鴾纭R蚬舶l掘,於墓中得此硯。吾以粟一斗易之也。’案《上堵吟》乃孟達作。是必勝國舊臣,降而復叛,敗竄入山以死者。生既進退無據,歿又不自潛藏,取暴骨之禍。真頑梗不靈之鬼哉!”《桂山堂詩鈔》八卷(康熙元年刻本,中科院文研所;康熙六十年序刻五家詩鈔本,叢書綜錄;康熙敬事堂刻畿輔七名家詩鈔本,叢書綜錄補編)千寻网。江闓江闓,榜姓越,字辰六,安徽歙縣(一曰江蘇江都)人,貴州貴陽籍。康熙二年順天舉人,十八年荐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官至山西解州知州。王士禛弟子,吳綺婿。工詩詞古文辭,詩有奇氣。繪有《借書圖》,一時名公題詠殆遍。江闓淹貫古今,每與論史事,俯仰數千年,如指諸掌。早歲絕江淮,泛洞庭,南窮夜郎、盤瓠,發爲歌詩,浩浩有奇氣。《覽古詩》一卷,則康熙十六年適河東行役道路之所作。薦舉後,選益陽令,歷知解州,爲政簡靜不擾。先是,民多宿逋,一歲並徵,江闓詳請分年帶徵,民德之。著有《江辰六文集》、《春蕪詞》、《河汾集》等。《江辰六文集》十四卷(康熙十一年刻本,上圖)、《江辰六文集》十六卷(康熙政在堂刻本,北圖)、《江辰六文集》十八卷首一卷(康熙政在堂刻本,南圖)、《江辰六文集》二十四卷首一卷(康熙政在堂刻本,南圖)、《江辰六文集》九卷(民國三十年排印黔南叢書本第六集,叢書綜錄)。姜宸英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號湛園,浙江慈溪人。明末諸生,太常卿應麟曾孫,西溟生當熙代,潤色鴻業,留心文學,名達宸聰。康熙稱曰:“姜西溟古文,當今作者。”會徵博學鴻儒,東南人物,首及先生。崑山葉方藹與長洲韓菼約連名上,而葉適以宣召人禁中,浹月既出,則已無及已。韓慕廬《湛園未定稿序》曰:“余亟欲以先生薦,院長葉文敏約同署名,會文敏宣入禁中,遲之兩月。及余獨呈吏部,已不及期矣。西溟嘗有句云:‘北闕已成輸粟尉,西山猶貢采薇人。’蓋不能無感慨云。” 葉又薦之入《明史》館,食七品俸,仍許與試。西溟以古文名當世,其文滂沛英發,於蘇文爲多。未第時,以薦舉入《明史》館,分纂《刑法志》,極言明三百年詔獄、廷杖、立枷、東西廠衛、緹騎之害,其文痛切淋漓,不減司馬子長。康熙三十六年賜進士第三人,官翰林院編修。著有《江防總論》二十卷、《明史·刑法志》三卷、《列傳》四卷、《土司傳》二卷、《湛園未定稿》十卷、《湛園集》八卷、《真意堂文稿》一卷、《葦間集詩》十卷、《湛園劄記》二卷、《湛園題跋》四卷等。《葦間詩稿》不分卷(稿本,上圖,有鄧實跋)、《葦間詩稿》五卷(康熙五十二年唐執玉刻本,南圖)、《湛園詩稿》三卷(嘉慶二十三年歲寒堂刻本,南圖)、《姜西溟先生文稿》不分卷(稿本,北圖)、《湛園未定稿》一卷(康熙刻本,蘇大)、《西溟文鈔》四卷(鈔本,北師大;康熙二老閣刻本,上圖)、《湛園集》八卷(四庫全書本)、《湛園未定稿》十九卷《西溟文鈔》四卷《真意堂佚稿》一卷《湛園藏稿》四卷《題跋》一卷《詩稿》三卷《詩詞拾遺》一卷《葦間詩集》五卷(光緒十五年毋自欺齋馮氏刻姜先生全集本,中科院)。金居敬金居敬,字榖似,一名式祖,江南長洲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康熙二十四年進士,授山西靈邱縣知縣,卒于官。詩歌頗有唐調,汪鈍翁北遊時,金來話別,值賓客盈坐,金都不敘語,竟出其所作送別長歌朗吟一遍,捧腹謂汪曰:“此詩何如高達夫?”舉坐默然,汪頷之而已。榖似出王阮亭之門,少負才名,邃於經史暨韓、柳、蘇、歐諸大家,制義取法歸震川,屢躓場屋,登第年已暮矣。嘗與孫致彌同修《幸魯盛典》。《金榖似稿》一卷(清鈔名家制義本,北圖)、《金榖似辨真新稿》四卷(康熙刻本,日本尊經)。K柯崇樸柯崇樸,字敬一,號寓匏,浙江嘉善人。通政使參議聳子,康熙十一年副貢生,官內閣中書舍人。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丁憂未與試。崇樸所居小幔亭,藏書甚富,嘗與簹谷、竹垞兩翁同輯《詞綜》,以未見周草窗《絕妙好詞》爲恨,屬從子煜于錢遵王處借鈔之,即爲刊行,可爲好古者矣。著有《振雅堂集》。《振雅堂文稿》一卷《詩稿》六卷《詞》二卷(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北圖)。柯維楨柯維楨,字翰周,一字緘三,自號小丹邱,浙江嘉善人。崇樸弟,康熙十四年舉人。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丁憂未與試。舍人方正自持,翰周雍容爾雅。著有《小丹邱客譚》。《小丹邱詩存》十八卷附《新樂府》一卷(民國二十年石印本,南圖)。L郎戴瓚郎戴瓚,浙江錢塘人。諸生。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李因笃李因笃(1631-1692),字天生,更字孔德,又字子德,号中南山人,陕西富平籍,山西洪洞人。布衣,康熙十七年,由内阁学士项景襄、李天馥,大理寺少卿张云翼荐举博學鴻儒,试列一等第七名,授检讨,甫三日,以母老乞归,讲学朝阳书院。天生博聞強記,性朴直,尚氣節,名重于時,人尊為“關西夫子”,與盩厔李颙、郿縣李柏稱“關中三李”。讀書以經世致用為旨,論學必本于經,說經必貫于史。與顧炎武相友善。著有《唐韵正》四卷、《受祺堂诗集》三十四卷、《汉诗音注》五卷、《汉诗评》五卷、《古今韵考》四卷、《受祺堂文集》四卷、《受祺堂续集》四卷、《仪小经》一卷。《受祺堂詩集》三十五卷(康熙三十五年田少華刻本,南圖)、《受祺堂詩集卷四補佚》不分卷《跋》一卷(在山草堂收藏鴛鴦七志齋刊行排印本,中科院;民國二十年中華書局排印本,無錫)、《受祺堂文集》四卷《續刻》四卷(道光七年至十年關中書院楊浚校都林拜石軒馮氏刻本,南開)。亚权案:《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受祺堂诗集》三十四卷。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九曰:“《受祺堂诗集》卷四既阙,二百年后,张鹏一得佚诗一卷,凡八首,由鸳鸯七志斋刻版,名曰《补佚》。于右任叙曰:‘第四卷之诗,即此手写诸篇。以时方鼎革,语多忌讳,故未敢刊行问世。’”其中有《同顾徵士恭谒天寿山十三陵长歌》并注,作于康熙七年。《天高五首》,伤明思宗之死。潘耒云:‘陵诗藏之箧中,绝不示人’,即此本也。”李澄中李澄中(1630-1700),字渭清,號(上雨下因)田,一號漁村,又號艮齋,四川成都籍,山東諸城人。康熙十一年拔貢生,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典試滇南,秉公持正,所得皆一時名彥。及致仕歸里,清白自實,足迹不入公門。遇有事關國計民生,即侃侃而談,一以興利除害爲念。官至翰林院侍讀。著有《白雲村文集》四卷《臥象山房詩正集》七卷(康熙四十四年龐塏等刻本,南圖)、《艮齋文選》(清刻本,天津師大)、《臥象山房詩集》二十四卷《文集》二卷《艮齋筆記》八卷《雜傳》一卷(稿本,魯圖)、《滇行日記》二卷、《滇南集附滇南日記》等。李来泰李來泰(?-1681),字仲章,號石薹,江西臨川人。順治九年進士。兵部觀政,授工部主事,出督江南學政,補江南蘇常道參議,裁缺候補安东尼梅森。康熙十七年,由監察御史鞠珣薦舉博學鴻儒,召試列二等第一名,授翰林院侍講,二十年出典湖廣鄉試,歸,卒於京師。其詩平正通達,古文奧博,不肯一語猶人。居官有聲,錢謙益為作《去思記》乐匙教育。王士禛《居易錄》亟稱其《璿璣玉衡賦》,謂當名列第一,彭孫遹、陳維崧皆不及也。著有《石薹集》十五卷、《蓮龕集》四十卷及《明史》館諸傳稿。《蓮龕集》四十卷毀于兵火,雍正中從曾孫天申輯為十六卷,含賦一卷,詩三卷,文十二卷。又有《李石薹稿》一卷,清鈔本,現藏北圖。李铠李鎧(?-1706後),字公凱,號惺庵,又號艮齋,江南山陽(今江蘇淮安)人。順治十八年進士,授奉天蓋平縣知縣,調鐵嶺,丁憂歸。康熙十七年,由內閣中書王榖振薦舉博學鴻儒,試列二等,授翰林院編修,與修《明史》,歷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李鎧少孤力學,篤於孝友。舉進士後,益博綜群籍,歷知綏陽、蓋平二縣,皆著循績。經筵講書,理明辭暢,當時謂不減范祖禹。一生清節,不名一錢,門無雜賓。生平於書無不窺,至老益勤。著有《艮齋詩文集》、《恪素堂集》、《惺庵集》、《史斷》、《讀史雜述》十卷等。李颙李颙(1627-1705),清代因避諱改書作容,字中孚,號二曲,別署二曲土室病夫,陝西盩厔(今周至)人,父名可從,為人慷慨,有志略,喜論兵,人稱李壯士。從汪喬年軍,征李自成,戰死于襄陽。時颙三歲,母守寡,撫之成立。因家貧,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以年老不能赴京而罷。康熙四無力支付束修之費,乃輟學,發憤自學。自六經諸史,百家諸子,到佛經道藏、天文地理,無不通覽。數十年苦學,終成一代名儒。與李柏、李因篤友善,時稱三李。戊午,部臣以博學鴻儒薦,時詞科薦章遍海內,而先生獨以昌明絕學之目,中朝必欲致之。固稱病篤,舁其床至行省,水漿不入口者六日。拔刀自刺,乃得予假治疾。康熙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西巡,召容入見。時容已衰老,遣子慎言詣行在陳情,以所著《二曲集》、《反身錄》奏進。特賜御書“關中大儒”、“操志高潔”以獎之。顧亭林云:“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中孚。”著有《四書反身錄》六卷、《續補》一卷、《二曲集》二十二卷、《十三經糾繆》十卷、《廿一史糾繆》三十卷等。《二曲集》二十六卷(康熙三十三年刻本,南圖)、《二曲全集》二十六卷(嘉慶十五年蘭山書院刻本,南圖)、《李二曲先生全集》二十六卷(光緒九年盩厔縣署刻本,湘圖)、《李二曲先生全集節鈔》(清鈔巾箱本,川圖)、《二曲集錄要》四卷首一卷(光緒二十六年聚珍版排印本,南京師大)、《李氏三稿》(石印本,洛陽)、《二曲集》(理學叢書本,陳俊民點校,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版)。李念慈李念茲,字屺瞻,號劬庵,一名念茲,以生十四日而母亡,其名字號皆志哀。陝西涇陽人。順治十五年進士,授河間府推官,改補廉州府推官,裁缺,改授山東新城縣知縣,緣事罷歸。後從軍荊襄,以唣A功再授天門縣知縣,調景陵縣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試不入格,報罷。性好風雅,與李颙、李因篤有“關中三李”之目。嗜游覽,自秦至晉,南游江淮,所遇山川風物,寄興抒懷,情隨境移,皆發之于詩。秦人詩自李空同、文太青皆有《車鄰》、《驛鐵》之遺聲,屺瞻行安節和,一唱三歎,有蒹葭白露,美人一方旨意,非秦聲也。錢謙益、王士禛、施閏章等均極賞其詩。著有《過嶺吟》、《谷口山房詩集》等。《居東吟》一卷(康熙刻本,北圖)、《李劬庵詩》一卷(康熙福清魏氏枕江堂刻皇清百名家詩本,南圖)、《谷口山房詩集》三十二卷《文集》六卷(康熙二十八年楊素蘊刻本,北圖)。李開泰李開泰,順天大興人。康熙五年解元。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李芳廣李芳廣,字蓼墅,河南柘城人。康熙三年進士,除山東壽光縣知縣,遷內閣中書舍人。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李瑞徵李瑞徵,字中峰,直隸容城人。康熙十五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瑞徵學問該博,嘗與修《畿輔通志》,惜未見其遺著。李大春李大春,一名人椿,又名大椿,陝西西安人。舉人,候選知縣。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不遇。李良年李良年(1635-1694),字武曾,一字符曾,號秋澹趺靶沼荩卒辏址ㄟh,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諸生。康熙市八年薦舉博學鴻儒,與試不第。初冒姓虞氏,名兆潢,故當時薦牘無良年名。朱彜尊所作《墓誌》僅載其原名,而未載其冒姓,亦偶疏也。與兄繩遠、弟符超级塞豆隆,言詩者稱三李。與朱彝尊、王翃、周筼、繆泳、沈進集里中為詩課,時相唱和。良年與朱彝尊齊名,稱“朱李”。良年九齡能作文,十齡解賦詩,持格律甚嚴。詞宗姜夔、吳文英諸家,故所作特穎異。古文長于議論,間作駢體,為汪琬所推許。築秋迳椒浚P其中,弟子著錄者日小@ド叫焐袝瑢W開書局於洞庭山,招往,助修《一統志》。自是歸,不復出,卒年六十。著有《秋迳椒考范十二卷、《外集》三卷、《秋迳椒吭~》二卷、《詞家辯証》一卷、《詞壇紀事》三卷等。《秋迳椒考肥恚滴跞迥昀畛辟煽瘫荆V荨不諑煷螅ⅰ肚镥山房集》二十二卷《外集》三卷(康熙三十五年李潮偕刻乾隆二十四年金壽彭、金德輿續刻本,南圖)、《秋逦拟n》一卷(乾隆六十年刻國朝二十四家文鈔本,叢書綜錄)、《秋迳椒客饧罚ɡ畹┤A編,原刻本,南圖)。李清李清(1602-1683),字心水,號暎碧,又號棗園、碧水翁、天一居士,江南興化人。明大學士春芳元孫,禮部尚書思諏O,崇禎四年進士,授浙江寧波府推官,降浙江布政使照磨,擢刑科給事中,被劾歸。南明弘光朝,任吏科給事中,見時政日敗,屢上疏言時事,遷大理寺左寺丞。遣祀南鎮,行甫及杭州而清兵已下南京。遂間道歸故鄉,杜門著述,不與人事。康熙中,屢薦不起,湯文正贈詩云:“虎觀待鴻儒,丹詔下江城。老年難走趨,豈敢抗弓旌。”沈德潛謂即杜陵“聖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意。惟暎碧但薦舉修史,似非以詞科薦。太倉顧張思入之《己未詞科題名》,云映碧爲都御史徐元文薦舉,姑從之,附記於此。著有《史論刪注》、《南北史南唐書合注》、《南渡錄》、《諸忠紀略》、《三垣筆記》、《讀史隨筆》(一名《公餘錄》)、《明史雜著》、《澹寧齋集》等。《公餘錄》(一名《李映碧公餘錄》)二卷(明崇禎刻本,北圖;鈔本,北大)。